- 赵康;
主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教育学家格特·比斯塔揭示,受一系列当代教育趋势影响,主体教育正在淡出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学习”和“发展”话语已主导教育领域的语言;对教育效能的过度关注正使教育顺应测量和循证文化;依此出台的各种标准使教育处于技术理性的控制下,教育者失去进行教育性判断的空间;教师和教学正被边缘化;日益工具化视角下的教育几乎遮蔽了教育的解放性。在对这些教育趋势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他重申主体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出其主体化教育理论。文章在比斯塔著作语境和当代西方教育现实境脉下系统分析该教育理论出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形成对该理论的整体理解并辨析其独特性,进而分析其对当下主体教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2023年07期 v.52;No.432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樊文娟;潘洪建;韦冬余;
本文围绕施瓦布“实践取向”课程思想的译介和理解上的困惑与误解,深入研究其有关“实践”的四篇论文《实践1:课程的语言》《实践2:折中的艺术》《实践3:课程的转型》《实践4:课程教授应该做的事情》,厘清和回应国内学术界对施瓦布课程思想理解的相关质疑,得出如下认识:不宜将“实践”、“准实践”和“折中”列入“课程审议”的范畴;“the quasi-practical”应翻译为“多元实践”;理论折中不会导致课程实践的混乱;课程开发主体的核心应该是课程专家;施瓦布课程思想与犹太经典《塔木德》的关系缺乏充分证据。这些新认识对于丰富课程学术史研究和学术争鸣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2023年07期 v.52;No.43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刘铁芳;徐巾媛;
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针对学校教育价值整合缺失与青少年成长中的价值虚空问题,我们以“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为核心理念,以“做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为主导目标,以培养有根、有魂、有能的中国人为具体目标,建构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从体育与健康到创造性生活实践,建构中国少年培育“六大”学校课程路径体系;以融合理念为基础,建构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实践体系;以兴发理念为中心,提出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2023年07期 v.52;No.432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吴佳妮;黄依玲;白志勇;
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教育形象”是媒体话语所建构的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教育的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本文以中外新闻媒体2002—2022年涉及中国教育的PISA新闻语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量化方法及批判性隐喻分析的质性方法,对中外媒体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形象”话语生产进行共时与历时性分析发现:宏观结构层面,全球场域里中国教育的话语热度由边缘逐渐走入中心。在国际媒体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凝视语境之下,中国媒体在向世界补充被忽视、被隐去的中国教育教学专业化优势及中国学生全面的能力画像方面作出了可见的努力。微观结构层面,中外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表征从早期工业化的“工厂”隐喻逐渐过渡为面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投资”隐喻。中国媒体的话语生产中,基于文化优势和价值观引领的原创性概念、理论解释与隐喻建构十分匮乏。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从多途径、多渠道梳理中国经验,消融文化差异,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教育知识,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2023年07期 v.52;No.432 3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