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为什么当下要重申主体教育?——格特·比斯塔“主体化”教育理论的境脉、生成与意义

    赵康;

    主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教育学家格特·比斯塔揭示,受一系列当代教育趋势影响,主体教育正在淡出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学习”和“发展”话语已主导教育领域的语言;对教育效能的过度关注正使教育顺应测量和循证文化;依此出台的各种标准使教育处于技术理性的控制下,教育者失去进行教育性判断的空间;教师和教学正被边缘化;日益工具化视角下的教育几乎遮蔽了教育的解放性。在对这些教育趋势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他重申主体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出其主体化教育理论。文章在比斯塔著作语境和当代西方教育现实境脉下系统分析该教育理论出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形成对该理论的整体理解并辨析其独特性,进而分析其对当下主体教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2023年07期 v.52;No.432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施瓦布“实践取向”课程思想研究五问

    樊文娟;潘洪建;韦冬余;

    本文围绕施瓦布“实践取向”课程思想的译介和理解上的困惑与误解,深入研究其有关“实践”的四篇论文《实践1:课程的语言》《实践2:折中的艺术》《实践3:课程的转型》《实践4:课程教授应该做的事情》,厘清和回应国内学术界对施瓦布课程思想理解的相关质疑,得出如下认识:不宜将“实践”、“准实践”和“折中”列入“课程审议”的范畴;“the quasi-practical”应翻译为“多元实践”;理论折中不会导致课程实践的混乱;课程开发主体的核心应该是课程专家;施瓦布课程思想与犹太经典《塔木德》的关系缺乏充分证据。这些新认识对于丰富课程学术史研究和学术争鸣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2023年07期 v.52;No.43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以中国精神引领个体成人:中国少年培育的课程策略探究

    刘铁芳;徐巾媛;

    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针对学校教育价值整合缺失与青少年成长中的价值虚空问题,我们以“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为核心理念,以“做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为主导目标,以培养有根、有魂、有能的中国人为具体目标,建构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从体育与健康到创造性生活实践,建构中国少年培育“六大”学校课程路径体系;以融合理念为基础,建构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实践体系;以兴发理念为中心,提出中国少年培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2023年07期 v.52;No.432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他者凝视”与“自我塑像”——PISA媒体报道中“中国教育形象”的话语生产机制研究

    吴佳妮;黄依玲;白志勇;

    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教育形象”是媒体话语所建构的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教育的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本文以中外新闻媒体2002—2022年涉及中国教育的PISA新闻语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量化方法及批判性隐喻分析的质性方法,对中外媒体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形象”话语生产进行共时与历时性分析发现:宏观结构层面,全球场域里中国教育的话语热度由边缘逐渐走入中心。在国际媒体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凝视语境之下,中国媒体在向世界补充被忽视、被隐去的中国教育教学专业化优势及中国学生全面的能力画像方面作出了可见的努力。微观结构层面,中外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表征从早期工业化的“工厂”隐喻逐渐过渡为面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投资”隐喻。中国媒体的话语生产中,基于文化优势和价值观引领的原创性概念、理论解释与隐喻建构十分匮乏。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从多途径、多渠道梳理中国经验,消融文化差异,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教育知识,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2023年07期 v.52;No.432 3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 项目化学习合作模式的探究:基于拼图法的双线设计模型

    何珊云;杨依林;

    项目化学习(PBL)已经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受到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成为众多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积极互赖”理论为框架,构建基于拼图法的项目化学习双线设计模型,从学习流程和学习者身份两个维度呈现了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设计思路与框架,对具体的拼图组、专家组学习设计进行了探讨,并辅以具体的案例,为基于学生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提供了设计框架和实践路径。

    2023年07期 v.52;No.432 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基于认知起点的互动式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以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为例

    谷伟;董玉琦;陈兴冶;钮懿斐;李婧伟;

    技术如何促进学习,特别是更好地促进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核心。本研究基于学习技术(CTCL)理论,探讨基于认知起点的学习资源设计对学习者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单元知识为学习内容开展实证研究,将73名小学生分成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利用技术对实验1组和实验2组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诊断,并基于此分别设计单向式和互动式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自主研发的学习支持系统针对不同的认知起点类型进行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和学习。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学习资源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产生不同影响,互动式学习资源在个性化学习中更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提升学业成绩。

    2023年07期 v.52;No.432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 让每个孩子活得精彩:区域推进拓展性课程的高品质建设

    沈旭东;

    课程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载体,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要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出彩的机会,学校课程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本研究基于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改背景,聚焦“高品质建设学校拓展性课程,以实现高质量育人”,探寻区域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有效方略。经过多年实践,杭州市拱墅区以高质量育人目标为核心,上承价值理念,下启课程落地,有效解决了区域推进拓展性课程的价值、技术和机制问题,形成了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式:确立了以“让每个孩子活得精彩”为拓展性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从拓展性课程规划、课程纲要设计、单元/项目设计、课程实施评价四方面建构了系列技术标准;创建了“三级五法”的拓展性课程区域推进机制。本成果成效明显,区内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学生课程获得感明显提升。

    2023年07期 v.52;No.432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变革育人方式:经历伴随学习的“青蓝”实践

    娄屹兰;蔡静;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学校教育中将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当成两件事的问题,项目组开启经历伴随学习的研究。该研究历时20余年,经历四个阶段,坚持专业引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凝练了经历伴随学习的理论主张,创建了包含三类十二种学习方式的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开发了经历伴随学习的评价方式,设计了一系列经历伴随学习的技术工具,形成了经历伴随学习的操作指南和教案集。该模式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从三类到十二种学习方式的研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新分类;从制定学习水平等级评价表、三类表现性评价到经历伴随学习学科表征,形成立体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评一致;通过开发系列案例集和操作指南,率先建立了经历伴随学习操作的规范和范本。该学习实践模式已在浙江各地推广应用,为变革育人方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23年07期 v.52;No.432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专家访谈

  • 美国物理教育研究缘起、实践和展望——美国物理教育学家迪恩·佐尔曼教授访谈

    杨娟;

    在本篇访谈中,作为美国第一代物理教育研究从业者、美国物理教学领导者的迪恩·佐尔曼教授介绍了他进入物理教育研究(PER)的经历、职业生涯中主要的工作特征、对美国PER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和对未来PER的期望。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开始研究美国物理教育,并认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将技术与学习模型应用于教学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好的工作;为适应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师范生教育与在职教师教育正在改变,而初级大学物理课程的调整非常缓慢,但相关研究正在开展;高校物理系执行PER非常重要,保持PER人员与非PER物理教师之间的联系是避免PER脱离课堂的关键;不同国家的很多教育基本问题是一样的,应加强教育研究国际合作和比较。

    2023年07期 v.52;No.432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美国的课程制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

    冯嘉慧;

    本文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关系与争议:一是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多元化课程和学习发展通道以及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就产业配套而言,美国具有全球顶级的科研型大学和大公司,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优质的资金扶持和科研生态环境。二是美国宽广纵深课程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其现有的覆盖全学段的“宽广纵深”课程体系。美国中学生可以有丰富的自选课程,包括几百门覆盖中学和大学水平的选修课,而不是让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十几年的时间里仅仅学习几门课程。“宽广纵深”课程的实施有配套的方法,比如选修课程、学分制、走班制,其课程体系与大学录取完全挂钩。三是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关系。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不只是考察几门课程,而是将学生在中小学选修的课程全部纳入考察的范围。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宽广纵深”课程体系中按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多元化发展,同时这种发展的结果也作为大学录取的一个重要考察方向。其结果是使得优秀的学生可以自主地多元化发展,而大学也可以招到专业和能力匹配的优秀学生。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与自主发展,因此,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

    2023年07期 v.52;No.432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