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泽平;胡飞;
教材史研究旨在于历史变迁中探察教材的产生与流变,勾勒国家社会、编辑队伍、教师学生等在教材发展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复杂图景,展现教材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科学学术、教育理念等要素的嬗变轨迹,进而揭示教材实践沿革与教材理论演化的历史规律。教材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是教育史研究视域拓宽的别径、教材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教育文化继承创新的源头和现实教材发展的镜鉴。我国教材史研究随着教材实践的开展而逐步深入。目前,教材史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理论研究缺乏历史自觉;研究内容趋同性严重;研究方法论不够完善;研究队伍力量分散。教材史研究需厘定适宜的主题,加强史料的发掘,注重理论的阐发与构建,回应教材建设的现实诉求,以求在教材理论创新与教材实践推进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2025年05期 v.54;No.454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李欣桐;余宏亮;
我国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左图右史的沿袭阶段、鉴仿日美的转型阶段、理念杂糅的激荡阶段和形制更迭的变革阶段四个重要时期。其演进逻辑体现为:图像功能由显像所指转向图像叙事;文本逻辑由文字附庸转向图文并重;价值理念由功能本位转向学习者本位;形式话语由本土语言转向融合语言。作为具有连续性、学科性、复杂性的去个人风格化的教育性文本,中小学教材插图的美学范式也必然是复杂、复合、交融的。其美学范式体现为由“科学美”与“幽默美”、“浪漫美”与“现实美”、“社会美”与“自然美”、“古典美”与“现代美”八个美学范畴所构成的四个对应关系。
2025年05期 v.54;No.454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吁思敏;
插图是英语教科书不可或缺的视觉辅助工具,本研究依据视觉叙事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版本英语教科书中共2223幅插图的元功能建构特征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再现功能方面,插图人物表征以正面完整为主,隐喻功能多样化;事件表征以动静结合为主,动态表征逐渐增多。人际功能方面,插图以旁观视角为主,视觉互动手段多元化;绘制风格以“类化”为主,人物形象极简化。语篇功能方面,插图以装饰性为主,图文关系疏离;以叙事主角为主,权威、榜样人物凸显降低。教科书插图的语言学功能旨在实现其建构客观世界、形成共感审美、呈现学科知识三类意义。为实现上述意义,教科书编制应保证插图内容的准确性与普适性,平衡大众审美和教科书审美,审度插图的辅文价值。
2025年05期 v.54;No.454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马艳;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数字教材是技术驱动、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在多模态媒介融合、个性化学习调适等方面的优势,数字教材受到广泛热议和追捧。但数字教材在“技术—内容”适配过程中需谨防三重数字陷阱:一是语言揣摩理解与多模态媒介过度刺激的富媒体陷阱;二是丰富资料链接与繁杂资讯干扰的信息熵陷阱;三是智慧多功能教材与纸质单向度教材零和博弈的淘汰论陷阱。从“O-C-T-S”的编制系统和层级工序来看,数字教材的知识流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三个工序中均衡平稳地运转,才能有效规避脱嵌陷阱。据此,数字教材在智慧技术与内容呈现的耦合适配过程中需要瞄准语言运用,框定数字内容,警惕过度媒介刺激和虚拟数字孤立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认可度。
2025年05期 v.54;No.454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 文雯;沈晓敏;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政课程改革虽已在理念层面深入人心,却难以有效渗透并改变思政课堂教学现状。为切实缓和素养培育与知识教学的矛盾,教科书理应从“教学材料”的属性中剥离出来,朝着课程文本和学生用书的方向发展,改变思政教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自适应学习场域。当前思政教材设计对自适应学习重视不足,统编教材栏目使用效果不佳。思政教材亟待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型,让思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任“教师”,让教师成为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习得关键能力的协助者。除我国思政教材外,本研究剖析了法国和日本教材,发现前者以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提升可读性,后者以搭建学习支架增强可理解性,这为我国思政教材场域构建提供了启示,有助于将教师从知识教学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其深度投入教材开发,关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进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培育提供有效启示。
2025年05期 v.54;No.45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