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五十年来西方课程实施理论发展的话语变迁与启示

    邵容与;胡定荣;

    在国际对话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课程实施理论话语体系,是当前凝聚改革共识、讲述中国改革实践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课程实施理论话语历经政策执行、认知建构和公共参与三代变迁。其历史趋势表现为:对课程实施的本质认识从政策本位的变革话语转向实践话语;策略认识从线性多因素论转向网络生态论。西方课程实施理论话语变迁的外部动因是课程政策公共化的语境,表现为从输入控制、市场化管理转向系统治理;内部动因则是理论话语来源的拓展与对话,包括理论研究与不同国家、情境的政策实践的对话,与不同学科理论的对话和内部对话。这启示我国需要构建理论解释性、本土情境性、开放对话性和多学科视角的中国课程实施理论话语体系。

    2025年02期 v.54;No.451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布列钦卡元教育理论的旨趣及价值

    刘恬;平功波;

    本研究旨在揭示布列钦卡(以下简称“布氏”)元教育理论的旨趣,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它对于中国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危机促使布氏对实践教育学展开批判,批判的工具是修正的现代经验主义,批判的结果是利用现有的实践教育学的概念、假设和“目标—手段”模式构想了一门自主的、综合的教育科学及其教育史子学科,同时设想了一门独立的教育哲学来提供教育行动的规范。布氏的元教育理论提醒我们审视实践教育学的缺陷,提示教育哲学应该关注规范问题,帮助化解“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分化”难题。但是建设这种新的教育科学是否紧要和可行,是布氏不应该忽视的问题。

    2025年02期 v.54;No.451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战略

  • 素养体现在哪儿?——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思考题的体裁分析

    余闻婧;

    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分类研究教材任务,不仅意味着对教材任务形成系统性认识和同一性理解,而且关系到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达成。如何将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在的核心素养体系显性化,以此揭示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连贯性,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思考题展开体裁分析,本研究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思考题涵盖了学生发展阅读素养的四项关键能力,表现出循环式、平行式、叠加式发展阅读素养的组织结构逻辑,需要强知识、重探究的高水平教学转化才能实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目的。由此,本研究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以下建议:拓宽语言运用的认识视域,均衡分布关键能力;构建阅读策略的知识体系,实现阅读素养进阶;设计探究知识的多层问题,彰显素养形成过程。

    2025年02期 v.54;No.451 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研究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张志强;

    中小学教材中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通过时代特征、主题内容以及目标向度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的内涵要义。以新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为例,探究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聚焦文化浸润,实现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强化单元主线,依据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编排内容;促进学习理解,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强调任务驱动,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基于此,为充分发挥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未来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应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聚焦教材育人价值构建;深化学科之间交叉综合,推进传统文化深度学习;强化美术课程层级转化,提升教师教材运用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美术体系,形成多元文化对话空间等实践路径,从而有效实现美术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2025年02期 v.54;No.451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 为何欺凌者“屡教不改”?——校园欺凌循环发生的文化根源及系统防治

    石亚兵;解艳飞;余庆;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关注和竭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仍层出不穷,且存在大量欺凌者“屡教不改”的现象。遗憾的是,学术界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已有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归因也无法解释校园欺凌的循环发生和欺凌者的“屡教不改”。为此,本研究以初中生小明为核心线索,纵向追踪了小明作为欺凌者在三次欺凌事件中“屡教不改”的行为逻辑和内在困境。研究发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也首次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与校园欺凌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弱相关”,为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和生长空间;学校与家庭构成“强相关”,其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两种家庭文化衍生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构成了欺凌行为发生的直接根源;学校是欺凌循环发生的“炮架”,其异体同构的处理方式不见其效,反而助推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升级。防止欺凌者“屡教不改”现象的发生、阻断欺凌循环链条,需围绕“强相关”构建系统防治体系。

    2025年02期 v.54;No.451 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 研学旅行学习收获有多大?——基于深圳市110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

    李臣之;郑涵;余丽;

    本文以深圳市1108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收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收获整体水平中等偏上,学生的情感体验较积极,但在行为表现层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因子在年级、班干部经历、研学经历、活动天数、父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尤以年级为甚;研学情境是影响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收获的关键因素,研学导师和学习能力的作用次之。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同研学旅行相关的活动,扩大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定期开展研学活动,小学生趣味体验先行,中学生实践创新驱动,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效应;多方主体联合创设研学情境,科学设计研学主题,合理平衡导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整体提升研学质量。

    2025年02期 v.54;No.451 8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探索

    梁颖俊;刘欣颜;童汝根;廖梁;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影响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分析框架,从有效专业发展活动特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其中的情境性因素等角度对2018年以来的26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学科学习和思维学习等方面的发展,这有助于厘清对应的学科教学和思维培养等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受到教师信念、教学经验等教师背景特征因素影响,需要为此提供针对性支持。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分析框架并探讨其作用。

    2025年02期 v.54;No.451 9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张萌;王建平;

    为助推教师培训项目精准识别管理短板并作出针对性改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本研究引入K-PMMM成熟度模型理论,探索性地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成熟度五级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测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成熟度的三级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案例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成熟度综合评分为3.44分,成熟度等级正由“规范级”向“专业级”跃进,正在从标准化管理向精准化管控过渡,需要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管理和成本管理,测评结果真实反映了案例项目的管理现状和单项指标发展水平。

    2025年02期 v.54;No.451 11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国际课程改革前沿

  • “第一性原理”思维——马斯克“新星学校”改革初探

    徐新煌;洪明;

    企业家马斯克创办的新星学校是一所以“第一性原理”思维作为小学核心理念的创新型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新星学校具有自己的创立背景、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特色项目,特点和优势鲜明,如课程聚焦数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注重实践导向;重视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接触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等。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原来的应试体制向注重选拔和普惠教育并重的转型时期,培养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拔尖人才极为重要,新星学校可以为此提供有益思路。

    2025年02期 v.54;No.451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博观约取:全球视野中的课后服务及其政策启示

    赵阳;王学男;

    “双减”政策将课后服务正式列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双减”的一体两面。一项已完成的覆盖全国的大样本调查发现,经费保障不足、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和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部分发达国家开展课后服务的政策脉络、实践举措和模式经验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聚焦价值定位、经费保障、师资建设、监测评估进行针对性探讨,提出如下建议:坚持基础性价值定位,重在提高普及率和服务质量;强化财政性经费保障,鼓励差异化的社会资本投入;加强标准性政策引领,推进师资供给的多元化与高质量;基于国家引导性政策,建立质量评估与监测机制。

    2025年02期 v.54;No.451 14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