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战略

  • 教材史研究:教材基础研究的历史面相

    彭泽平;胡飞;

    教材史研究旨在于历史变迁中探察教材的产生与流变,勾勒国家社会、编辑队伍、教师学生等在教材发展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复杂图景,展现教材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科学学术、教育理念等要素的嬗变轨迹,进而揭示教材实践沿革与教材理论演化的历史规律。教材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是教育史研究视域拓宽的别径、教材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教育文化继承创新的源头和现实教材发展的镜鉴。我国教材史研究随着教材实践的开展而逐步深入。目前,教材史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理论研究缺乏历史自觉;研究内容趋同性严重;研究方法论不够完善;研究队伍力量分散。教材史研究需厘定适宜的主题,加强史料的发掘,注重理论的阐发与构建,回应教材建设的现实诉求,以求在教材理论创新与教材实践推进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2025年05期 v.54;No.454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我国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史论钩沉与美学透视

    李欣桐;余宏亮;

    我国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左图右史的沿袭阶段、鉴仿日美的转型阶段、理念杂糅的激荡阶段和形制更迭的变革阶段四个重要时期。其演进逻辑体现为:图像功能由显像所指转向图像叙事;文本逻辑由文字附庸转向图文并重;价值理念由功能本位转向学习者本位;形式话语由本土语言转向融合语言。作为具有连续性、学科性、复杂性的去个人风格化的教育性文本,中小学教材插图的美学范式也必然是复杂、复合、交融的。其美学范式体现为由“科学美”与“幽默美”、“浪漫美”与“现实美”、“社会美”与“自然美”、“古典美”与“现代美”八个美学范畴所构成的四个对应关系。

    2025年05期 v.54;No.454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视觉叙事视域下我国英语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建构与意义生成

    吁思敏;

    插图是英语教科书不可或缺的视觉辅助工具,本研究依据视觉叙事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版本英语教科书中共2223幅插图的元功能建构特征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再现功能方面,插图人物表征以正面完整为主,隐喻功能多样化;事件表征以动静结合为主,动态表征逐渐增多。人际功能方面,插图以旁观视角为主,视觉互动手段多元化;绘制风格以“类化”为主,人物形象极简化。语篇功能方面,插图以装饰性为主,图文关系疏离;以叙事主角为主,权威、榜样人物凸显降低。教科书插图的语言学功能旨在实现其建构客观世界、形成共感审美、呈现学科知识三类意义。为实现上述意义,教科书编制应保证插图内容的准确性与普适性,平衡大众审美和教科书审美,审度插图的辅文价值。

    2025年05期 v.54;No.454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谨防“数字陷阱”:数字教材技术与内容适配中的脱嵌与耦合——以语文学科为例

    马艳;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数字教材是技术驱动、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在多模态媒介融合、个性化学习调适等方面的优势,数字教材受到广泛热议和追捧。但数字教材在“技术—内容”适配过程中需谨防三重数字陷阱:一是语言揣摩理解与多模态媒介过度刺激的富媒体陷阱;二是丰富资料链接与繁杂资讯干扰的信息熵陷阱;三是智慧多功能教材与纸质单向度教材零和博弈的淘汰论陷阱。从“O-C-T-S”的编制系统和层级工序来看,数字教材的知识流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三个工序中均衡平稳地运转,才能有效规避脱嵌陷阱。据此,数字教材在智慧技术与内容呈现的耦合适配过程中需要瞄准语言运用,框定数字内容,警惕过度媒介刺激和虚拟数字孤立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认可度。

    2025年05期 v.54;No.454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 引发自适应学习的思政教材场域构建——基于中法日同类教材编写逻辑的比较

    文雯;沈晓敏;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政课程改革虽已在理念层面深入人心,却难以有效渗透并改变思政课堂教学现状。为切实缓和素养培育与知识教学的矛盾,教科书理应从“教学材料”的属性中剥离出来,朝着课程文本和学生用书的方向发展,改变思政教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自适应学习场域。当前思政教材设计对自适应学习重视不足,统编教材栏目使用效果不佳。思政教材亟待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型,让思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任“教师”,让教师成为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习得关键能力的协助者。除我国思政教材外,本研究剖析了法国和日本教材,发现前者以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提升可读性,后者以搭建学习支架增强可理解性,这为我国思政教材场域构建提供了启示,有助于将教师从知识教学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其深度投入教材开发,关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进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培育提供有效启示。

    2025年05期 v.54;No.45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差异逻辑与同一逻辑的张力:差异化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刘庆龙;胡惠闵;

    差异化教学的价值在当前已被广泛认可,但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在现实中难以落实。本研究以差异化教学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的落差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相关主流文献及其背后哲学理念的分析,发现差异化教学研究集中体现为以“差异逻辑”取代“同一逻辑”的后现代思路。差异化教学研究的困境在于其理念层面的“差异逻辑”与我国教育现实的“同一逻辑”之间的冲突,具体体现为“差异”的本体论与统一化价值取向的冲突、多元主义的真理观与科学真理的冲突,以及“匹配式”的方法论与基于“同一逻辑”的教育公平观的冲突。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差异逻辑”与“同一逻辑”在教学中的关系,维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通过“差异逻辑”与“同一逻辑”的双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2025年05期 v.54;No.454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语言的民族性与叙事性的跨文化表达——外语教学何以讲好中国故事

    郭远慧;郭元祥;

    培育文化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教学的时代使命。语言问题是外语教学的本源性问题,语言具有民族性与叙事性等本质属性。语言的民族性不仅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共同体”本质,更通过世界观、思维方式及社会历史文化等表征,悄然流淌于语言实体之中。叙事话语、叙事内容与叙事行为构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外语叙事是一种跨文化叙事,承载着两种语言系统与世界观体系的对话与碰撞、转化与吸收、批判与重构,是跨文化表达的关键场域和思想枢纽。“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国家叙事的多维呈现,涵盖了中国的文化叙事、历史叙事、现实叙事、国际叙事、内涵叙事与特色叙事。外语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的有机结合,肩负起培育学生“国际理解”与“中国情怀”的双重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国家叙事。同时,外语教学应确立文化导向的教学观,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运用外语叙事教学方法,丰富中国故事的思想深度与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外语与中华文化的有机整合,强化外语教材的中国特色,乃外语教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诉求。

    2025年05期 v.54;No.454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国际课程改革前沿

  • 如何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基于中国与阿联酋教育数字化合作的多层面分析

    史廪霏;

    阿联酋作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持续推进数字经济转型,尤其是在数字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但其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仍存在明显短板。值得关注的是,阿联酋数字教育发展潜力巨大,其潜在需求与我国的优势高度匹配,存在合作的契机和基础,是我国数字教育技术企业海外开拓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数字技术及数字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强同阿联酋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5期 v.54;No.454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新自由主义治理性影响下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数字化治理分析——以NAPLAN数字化测评为例

    高雅;姜添辉;

    新自由主义治理性对全球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以澳大利亚全国读写与算术能力测评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Literacy and Numeracy,简称NAPLAN)为例,该理论深刻地影响了NAPLAN的运行机制、主体性机制和远程治理机制。本研究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治理性的理论反思及其对NAPLAN实践的影响分析,得出对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建设的三点启发:一是引入更多元化的综合测量与评价体系;二是善用高科技,赋能过程测量与评价;三是完善测评反馈工作,及时分析调整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

    2025年05期 v.54;No.454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教师教育研究

  • 未来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李玉斌;杜岩岩;

    当前,针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场域中的在职教师,而对尚处于学业阶段的未来教师,如师范生、“国优计划”学生等的研究有待拓展。尤其是在构建适用于未来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系统性框架方面,现有成果极为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基于师范生这一特定的未来教师群体,通过文献研究、框架初建、测评工具生成、检验与修正等工作,构建了由6个一级维度、18个二级维度组成的未来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框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为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评价和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实际应用,本研究发现当前师范生的数字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位置,且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应着手研制未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等具体建议。

    2025年05期 v.54;No.454 11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教师注意的发生机理与促进策略

    赵茜琳;赵冬臣;

    教师注意是教师在课堂场域下有选择地识别关键事件并利用头脑中的相关专业知识对注意到的事件进行解释、产生预期的回应,最终根据实际情境将预期的回应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师注意的发生以触发与激活为基础,以知识与信念为关键驱动力量,以实践与创生为关键表征,以反思与评价为调节系统。教师注意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信念、知识、经验和反思能力。挖掘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师注意元素,提供专门的教师注意分析素材和工具,建立基于视频俱乐部的学习共同体,可为教师注意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2025年05期 v.54;No.454 13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学科教育新视野

  • 新课标舞蹈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学理逻辑与实践向度——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

    刘冉;

    舞蹈作为“新三科”之一被纳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舞蹈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教育旨归。舞蹈课程是否能切实涵养艺术素养,关键在于能否把舞蹈知识(技能)升级并转化为艺术素养,但如何升级和转化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身体现象学论证了身体的主体性,可为舞蹈知识(技能)的素养升级与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回归舞蹈运动的原初状态,阐释舞蹈运动的知觉结构,厘清舞蹈运动结构和舞蹈知识结构的学理逻辑,并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将知识(技能)与个体经验、任务情境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嵌入舞蹈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探索舞蹈课程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54;No.454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