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启泉;
应试教育崇尚“教育即暗记”的“灌输教学”,满足于“浅层知识”,而学生拥有再多的“浅层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这一教学方式被索耶(R.K.Sawyer)称为“授受主义”教学。在他看来,在知识社会时代沿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时代的错误”,替代“灌输教学”势在必行。~([1])索耶倡导的“创意课堂”(creative classroom)为创生教学策略、实现课堂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值得关注。
2023年01期 v.52;No.426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谈苏欣;
循证教育研究对基于事实揭示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基于证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制约循证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限度有三重:一是研究目的上倾向于片面地以“有效性”为最大追求,难以回答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上易陷入纯粹的技术主义与应用的取向;三是研究结果上“证明”多于“创造”,各相关方在教条化的框架中出现惰性,反被“证据”制约。要突破循证教育研究的限度,首先应从横向上追问“证据”之于教育研究的概念原点,让价值在技术之上、“求用”的同时也“求真”;其次,应从纵向上回溯相关教育思想史渊源,不仅关注“证据”、更要关注“证据”背后真切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教育问题,化解“客观证据”与“意识形态”的矛盾;最后,应反思“教育”与“证据”的关系,促进循证教育研究与其它研究范式与方法的结合,从机械循证到自主循证,唤醒沉睡在教条主义中的循证教育研究。
2023年01期 v.52;No.426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闫琳;董蓓菲;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2023年01期 v.52;No.426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