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课堂转型的指针——索耶(R.K. Sawyer)的“创意课堂”

    钟启泉;

    应试教育崇尚“教育即暗记”的“灌输教学”,满足于“浅层知识”,而学生拥有再多的“浅层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这一教学方式被索耶(R.K.Sawyer)称为“授受主义”教学。在他看来,在知识社会时代沿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时代的错误”,替代“灌输教学”势在必行。~([1])索耶倡导的“创意课堂”(creative classroom)为创生教学策略、实现课堂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值得关注。

    2023年01期 v.52;No.426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循证教育研究辩护:限度及其突破

    谈苏欣;

    循证教育研究对基于事实揭示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基于证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制约循证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限度有三重:一是研究目的上倾向于片面地以“有效性”为最大追求,难以回答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上易陷入纯粹的技术主义与应用的取向;三是研究结果上“证明”多于“创造”,各相关方在教条化的框架中出现惰性,反被“证据”制约。要突破循证教育研究的限度,首先应从横向上追问“证据”之于教育研究的概念原点,让价值在技术之上、“求用”的同时也“求真”;其次,应从纵向上回溯相关教育思想史渊源,不仅关注“证据”、更要关注“证据”背后真切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教育问题,化解“客观证据”与“意识形态”的矛盾;最后,应反思“教育”与“证据”的关系,促进循证教育研究与其它研究范式与方法的结合,从机械循证到自主循证,唤醒沉睡在教条主义中的循证教育研究。

    2023年01期 v.52;No.426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从“文化探索”到“文化体验”: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路径

    闫琳;董蓓菲;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2023年01期 v.52;No.426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教材研究

  • 国家认同与伦理教化:中国和新加坡小学语文教科书榜样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张奂奂;张增田;周梦晗;

    小学语文教科书榜样人物的选择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行为,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比中国统编版和新加坡名创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榜样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异同,研究发现两国语文教科书在榜样人物形象选择和塑造上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统编版站在国家高度和立场,强调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通过政治认同厚植爱国情怀。名创版则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的立场,逐步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规范意识和公民基本素养。在厘清我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的基础上,汲取新加坡教科书编写的有益经验,进而探讨两版教科书编写存在的不足和可改进的方向,能够为我国未来高质量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提供决策参考。

    2023年01期 v.52;No.426 4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国和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中国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和新加坡名创版《好品德 好公民》为例

    应碧徽;施雨丹;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2023年01期 v.52;No.426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 国际大规模学业评价的逻辑误区——基于PISA 2015—2018的海外华裔学生考察

    刘骥;张晋;

    随着国际大规模学生测评项目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视为具有教育评价功能的国际工具。针对经合组织(OECD)将PISA成绩归因于教育政策的逻辑倾向,本研究运用PISA 2015—2018的样本,依托反事实比较分析框架,构建涵盖84048名海外华裔学生、中国四省市学生、目的地国学生数据的准实验研究设计,以似真值回归分析和OB分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华裔学生与中国四省市学生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本土学生与本国华裔学生、中国四省市学生之间却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据此揭示OECD主导下PISA逻辑误区,认为非政策因素对PISA成绩的影响远远大于政策因素影响,并相应提出四点研究启示:一是认识PISA逻辑的重大局限;二是加强全球教育治理的再情景化;三是加强全球教育治理中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四是重视家庭教育文化对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价值。

    2023年01期 v.52;No.426 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学会学习测验的本土化研究

    张洁 ;杨向东;郭少阳;

    如何对学会学习进行测评是当前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已有研究中,芬兰豪塔迈基(Hautam?ki)等人开发的学会学习测验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目前比较可信的评估工具。由于英文版测验无法直接应用于中国学生群体,本研究借助翻译、回译、评审、教师检查、学生认知访谈等方法,将芬兰学会学习测验编译成相应的中文版,又经专家命题、试测,对测验的测量学质量进行了改善。结果表明,修订后的学会学习测验中文版模型拟合良好,信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且大部分在0.8以上。该测验为我国开展中学生学会学习评估提供了可靠工具。

    2023年01期 v.52;No.426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国际课程改革前沿

  • 家庭教育法治化: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中日比较与启示

    毛菊;王路路;

    地方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必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中国与日本在地方家庭教育立法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发展经验:纵向上看,中日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历史进程呈现出“国家要求—地方响应”的互动轨迹;横向上看,中日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实践模式均形成了“主体共生—能力内生”的立法路径。相对而言,日本地方家庭教育立法侧重精准回应地方发展诉求,打造多元化的主体支持格局,重视开发各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着重为促进家庭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手段,加强家庭教育活动的规制性。未来我国地方家庭教育立法在借鉴中日先行经验时还应结合时代要求与地方实际:加强立法程序的规范性,重视共生关系的正义性,增强能力内生的激励性和提高条件保障的适切性。

    2023年01期 v.52;No.426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何谓英才,谁的教育,如何教育——美国英才教育发展中的三大论争

    付艳萍;张晓阳;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英才教育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美国学界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持续论争:“何谓英才”“谁的教育”以及“如何教育”,分别涉及英才的定义、选拔标准以及英才教育的实践形式。论争背后,“公平”与“卓越”两大价值取向之间的博弈贯穿其中,而美国英才教育也在公平质疑中不断发展。开展英才教育既是实现英才儿童个体潜能最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创新、增进民族福祉的国家战略选择。对于我国而言,应加快建立英才教育体系,助益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023年01期 v.52;No.426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