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元涛;邵晓迪;
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中的“普通”意为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塑造,体现的是学科为自身概念和原则辩护的方法论意识。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的脉络中自觉建构独立形态的普通教育学,意在为教育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性,在向一切社会文化行动保持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对话。受日耳曼民族注重思辨哲学的特性影响,德国普通教育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对哲学思辨的偏好、对批判反思的坚守、对经典理论传统的维系和对教育学术史的传承积淀。在学科持续分化与交叉融合双线并进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教育学的重建,有助于用一种普遍的和基本结构上的共识增加学科认同,减少各分支学科在行动模式和教条上的争执,通过维护一种统一理论有力捍卫学科身份,合理重建教育学的生存空间。
2024年01期 v.53;No.438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孙元涛;邵晓迪;
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中的“普通”意为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塑造,体现的是学科为自身概念和原则辩护的方法论意识。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的脉络中自觉建构独立形态的普通教育学,意在为教育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性,在向一切社会文化行动保持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对话。受日耳曼民族注重思辨哲学的特性影响,德国普通教育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对哲学思辨的偏好、对批判反思的坚守、对经典理论传统的维系和对教育学术史的传承积淀。在学科持续分化与交叉融合双线并进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教育学的重建,有助于用一种普遍的和基本结构上的共识增加学科认同,减少各分支学科在行动模式和教条上的争执,通过维护一种统一理论有力捍卫学科身份,合理重建教育学的生存空间。
2024年01期 v.53;No.438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李伟;黄艺;陈若昉;
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2024年01期 v.53;No.438 1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李伟;黄艺;陈若昉;
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2024年01期 v.53;No.438 1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赵文慧;刘济良;
美好课堂生活承载着对课堂生活优质化的价值期许,旨在达成师生双方互相生命滋养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美好课堂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保障、以理性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关系生活为表现形式、以道德生活为核心环节,彰显着润泽生命、促进幸福、完善德性和推进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好课堂生活之创建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空间,促进身心“在场”的具身学习;提升教学交往素养,在相互关怀中玉成师生幸福;重构课堂教学秩序,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关注教学育人过程,突显学生评价话语的德性关照。
2024年01期 v.53;No.438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赵文慧;刘济良;
美好课堂生活承载着对课堂生活优质化的价值期许,旨在达成师生双方互相生命滋养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美好课堂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保障、以理性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关系生活为表现形式、以道德生活为核心环节,彰显着润泽生命、促进幸福、完善德性和推进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好课堂生活之创建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空间,促进身心“在场”的具身学习;提升教学交往素养,在相互关怀中玉成师生幸福;重构课堂教学秩序,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关注教学育人过程,突显学生评价话语的德性关照。
2024年01期 v.53;No.438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