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基于实证干预研究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有效性探讨——以我国西部城乡对比为例

    郝俊;薛烨;陶志琼;

    幼儿安全教育事关幼儿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但迄今为止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研究领域大量的声音仍停留在描述和探讨的层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尚属空白。基于幼儿冒险行为的三角关系模型,本研究将采取实验法评估在园观看“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动画片对201名城乡幼儿风险认知的影响,包括安全知识与风险评估。结果发现:(1)相比于其他幼儿,观看过安全教育动画片的幼儿其安全知识和风险评估水平增长得更快;(2)农村幼儿可能从安全教育动画片中获益更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在幼儿安全教育方面的有益贡献以及环境因素(如教师指导、父母参与)所起到的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对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特别价值。

    2023年05期 v.52;No.430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学校美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与实践逻辑——兼论“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的内涵价值

    何茜;余雁君;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建设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和上好美育课”保证了学校美育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了学校美育从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优质化的渐进过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应该依据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美育治理,建设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各美其美”的逻辑,形成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双轨发展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形成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实现家校社“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5期 v.52;No.430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归纳式回音的话语策略及其意义建构

    秦乐琦;

    归纳式回音包含哪些话语策略?它们对课堂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本文首先展示归纳式回音的话语策略,随后在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分析归纳式回音的功能和意义。归纳式回音包含重复、改述和描述这三大话语策略。研究发现,长期被低估的教师重复是教师倾听的证据,它标志着教师向学生立场的靠近;教师改述能够帮助学生习得专业的数学话语,对教师改述的技巧性使用有可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或扩大课堂互动的范围;教师描述传递了教师对学生所持观点的理解,特定情境中的教师描述可能成为教师“自证”的工具。

    2023年05期 v.52;No.430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 学习意志的发生机制及其优化策略

    郭元祥;慕婷婷;

    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参与的完整的心理活动,指向发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意志的充分参与。学习意志是学习者基于价值澄清、意义确认和目标驱动,整合利用资源,克服困难并自觉能动地表现和调节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活动机制,包括价值澄清、目标确认、韧性行动、自主实践、反思评价等内部活动及其相应的发生机制,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提供了动力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意义感,澄清学习活动的价值与目标;丰富学习意志投入以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积极自我反思评价以充分发挥学习意志的自我调节功能。

    2023年05期 v.52;No.430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促进数学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生问题提出:来自课例研究的启示

    胡军;金莺莲;詹艺;

    发展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然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挑战。本文基于问题提出的相关文献,结合课题组已构建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内涵框架,形成分析框架,对两位老师的四节课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问题提出”策略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生,但整体上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多方面的精心安排与考虑。

    2023年05期 v.52;No.430 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 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评价行为问卷编制与调查

    郑东辉;叶盛楠;

    本研究从学生视角解析课堂评价行为,考虑中小学的评价情境,形成问卷测试条目。对678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65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课堂评价行为问卷是一个三因子的整体结构,分别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学生自我评价行为、学生同伴评价行为,共计37个条目。通过对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与结构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评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的课堂评价行为状况。抽样某县16758个中小学生进行正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课堂评价行为总体水平中等偏上,但内部存在差异,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明显低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而且在性别、学段、城乡和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需要正视课堂评价的整体性,审视课堂评价行为水平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特征对课堂评价行为的影响。

    2023年05期 v.52;No.430 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取向演进与趋势研究

    李静;

    通过已有研究,从自我评价与学生学习关系的角度,围绕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理论背景、本质目的、评价实施、评价信效度等要素刻画了当前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相关图景。研究发现,依据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逻辑基础和功能旨趣,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呈现出“测量—控制”与“建构—发展”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对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与本质、实施等方面的认识虽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互依赖与融合的。批判分析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演进与趋势,可以为当下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2023年05期 v.52;No.430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教师教育研究

  • 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学生时代老师影响从教选择的机制及启示

    汪明帅;卓玉婷;

    在学生时代受到老师的影响而选择从教,是教师职业选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一个区的全体中学教师为研究范畴,通过环环相扣的三轮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结果显示,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是他们选择从教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种影响作用发挥背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先,能够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且指向教师职业的老师,往往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是影响产生的前提。其次,通过一定的契机,这些“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让“我”对教师职业产生了积极的认知,主要体现在职业感知和个人感知两个方面,这是影响产生的关键一环。最后,积极的教师职业认知触发了“我”的从教动机,坚定了“我”的从教信念,使影响得以真正发生。研究也表明,受到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而选择从教的那些教师,大多能够薪火相传,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更投入,更容易站在学生的立场反刍如何当老师,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又成为了自己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审慎对待并重视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对教师择业的积极作用,从源头上为好教师的不断涌现创造可能。

    2023年05期 v.52;No.430 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分布式领导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教师合作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基于TALIS 2018上海教师数据

    龚婧;

    在学校治理取向分布式领导的新情境下,探究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对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以TALIS 2018上海教师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本土情境中分布式领导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效能,重点分析了教师合作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领导直接正向预测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合作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分布式领导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既有独立的中介作用,又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本土情境中分布式领导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增值效应和促进机制提供了系统解释和实证证据,还为校长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3年05期 v.52;No.430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会议综述

  • 高质量课程教材建设:价值追问、现实路径与未来展望——第四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述评

    王厚红;陆卓涛;赵晓雨;

    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载体与依托。2022年8月20—21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以“中小学高质量课程教材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行实施的新背景下,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是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发展中国特色课程教材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课程教材质量的实践之需。当前高质量课程教材的建设,紧紧围绕以素养导向建构新目标、以“学为中心”打造新教材、以“学科实践”推进新教学、以“促进学习”开展新评价展开。基于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发展机制、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

    2023年05期 v.52;No.43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