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政;李恬;
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最大方差解释变量,也成了国家竞争力(包括制度优势)比拼的重要着力点和指标。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局部的、技术性的事情,而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警惕“形式训练”老路,不能将拔尖创新能力的识别、筛选和训练作为重点。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不是筛选出一小部分学生予以单独培养,而是应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改变整体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先任务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将研究生阶段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进而带动整个人才培养链的质量提升。
2023年04期 v.52;No.429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林小英;杨芊芊;
通过叙事呈现评价制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考察评价目的异化所导致的学习异化,剖析学生评价体系的规训性结果,研究发现:以鉴别卓越为目的的学生评价,促使学习异化为一场追求分数最大化的策略游戏;继而,由绩点评分制度和过程性评价构成的学生评价装置,导致了个体过度的自我监控,建构了一种“可算度的人”,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业能力。同时,这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于“卓越”意象的话语建构问题,以竞优为目的、高度同质化的评价话语导致了大学生的主体危机,也带来了限制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危机。
2023年04期 v.52;No.429 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马莹;陆一;
大学荣誉教育是美国制度化、等级化培养拔尖人才的主要方式。国内学者常将美国荣誉教育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类比,以荣誉教育近年来的大发展启迪国内教育改革。本文梳理了荣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其兴衰演变与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样态、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以及美国大学面临的市场化挑战密切相联,指出表面的推广和繁荣并不能说明这类教育的成功,反而存在种种隐忧。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主导、学科本位、业绩中心等方面与美国荣誉教育的大学主导、个人本位、中产符号的特质具有鲜明的差异,而在平衡学术精英主义与大众利益诉求、直面招生竞争的劝诱等方面有着相似的问题。
2023年04期 v.52;No.429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王亮;熊建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非政府主导两种,均以选拔方式、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等要素作为支撑。作为一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面临选拔方式有待完善、课程教学导向仍存偏差、师资力量适切性不足、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挑战。因此,要从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方式、优化支撑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等多方面深化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2023年04期 v.52;No.429 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周彬;
随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上的攀升,拔尖创新人才及其培养变得越发重要。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由于没有明确而又统一的选拔标准,导致在实践中用普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来替代聪明学生,用普通教育中的较高层级部分替代与普通教育同为一个单独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聪明特征,同时也重视与尊重拔尖创新人才在特定领域的聪明表现,据此建立独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据此建构独立于普通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聪明的孩子不但不与优秀的孩子相混淆,还能够在完整的受教育过程中顺应自己的成长规律,成为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2023年04期 v.52;No.429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张佳伟;潘虹;陈霜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上升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然而对于相关师资的准入、能力要求及培养路径等还缺乏整体性的研究与系统化的设计。国际上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师资,即资优教育教师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建立资优教育师资的资格证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资优教育教师专业要求,以及通过层次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来培养资优教育师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也需要开展本土化研究,推出相关的教师教育政策与举措,系统持续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23年04期 v.52;No.429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肖驰;Nazina Yulia;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我国历史上曾借鉴苏联补充教育经验,建立校外青少年宫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未能得到较好的延续。而俄罗斯在苏联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校外专门机构,构建了多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具体包括普及层次的一般性补充教育机构,多领域层次的“天狼星”教育中心以及特定领域层次的“量子智慧家”儿童科技园。这些专门机构覆盖更多地区和偏远农村;实行“标准选拔+先学习后识别”模式;有明确领域并关注高尖端战略方向;注重人才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若通过建立校外专门机构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能够带来扩大基数、促进发展和整合资源等利好,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舆论。
2023年04期 v.52;No.429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