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研究:基于四国PISA媒体报道的分析

    何珊云;李玥忞;

    跨国吸引力是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和教育政策转移的前提条件。在跨国吸引力形成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报道是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构建力量。为了研究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的状况,本研究以英国、美国、新加坡和印度四国关于PISA的媒体报道为例,进行语句态度编码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已经受到四国媒体的普遍关注,在这些国家中获得不同的正负态度评价,而不同态度的产生原因在不同国家中又有所不同。鉴于跨国吸引力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在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不断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仍需客观看待外部媒体正反面的声音,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与发展。

    2022年11期 v.51;No.424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共同形成性评价运作机制的剖析:活动理论的视角

    邵朝友;胡晓敏;韩文杰;

    共同形成性评价自问世以来就广受推崇,被视为落实课程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其理论基础却未得到全面、透彻的解释。活动理论可为这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适切视角,借由它的思想与框架,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运作机制得以充分解释。研究表明:知识运行是共同形成性评价活动系统的关键,它体现为知识的产生、流动与类型转化;中介为知识运行提供载体,在共同形成性评价中尤以心理工具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四个子系统是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构成,它们刻画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具体运作。

    2022年11期 v.51;No.424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内生式增量:松散型教育集团中的渐进性制度变迁

    方征;高洁;

    本研究关注对松散型教育集团而言,在从单体学校到学校集群的制度转型中,什么样的变迁路径是有效的。通过对G市H教育集团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制度叠加”为载体的渐进性制度变迁,通过内生式的增量变化,有效消解了系统变革的张力,为教育集团带来了实质性的转型。基于此,基础教育集团可尝试降低权力分布的集中度,提升制度体系的精细性,为叠加式制度变迁创造必要条件。在具体实际中应关注集团成员的本位诉求,增强其对制度变迁的认同度;聚焦学生发展,以学习型领导力引领制度变迁。同时,还需认识到制度叠加的局限性,及时推动新旧制度间的融合。

    2022年11期 v.51;No.424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教材研究

  • 新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道德说理: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王占魁;张雪悦;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学校直接德育课程化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教科书中有关道德主题课的说理方式及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和学校直接德育的成效。通过对新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在内容上,道德主题篇目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89%,主要强调“爱国奉献”“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尊重他人”和“尊老爱幼”五种道德要求;在说理方式上,主要诉诸“社会功用主义结果论”“利己主义结果论”和“道义论”。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使用教科书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成效,针对其中一些不利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典型谬误,我们建议:其一,针对用利己主义结果论来论证公益行为的问题,建议教师在义务教育中高学段有关公益行为的教学过程中补充社会功用主义结果论和道义论的说理方式。其二,针对强烈的结果论倾向并且为片面强调积极引导而缺乏消极结果论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反面论据,并强化对结果论和道义论的综合使用。其三,针对“滑坡谬误”问题,建议补充道义论的说理方式。其四,针对“诉诸权威谬误”问题,建议适当补充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作为教学案例或研讨素材。

    2022年11期 v.51;No.424 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数字教材体系:价值意蕴、结构要素与建构路向

    余宏亮;王润;

    数字教材体系是我国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中的核心要件,是物化与数字化两种形态教材的统一。数字教材自身是一个整全性的体系,主要由内容资源体系、载体形态体系、功能结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构成。着眼于培养现代化的人,未来的数字教材体系建设需要锚定目标:强化理论研究,引领数字教材体系的建设方向;关注应用效能,提升数字教材体系的教学实效;加大制度供给,优化数字教材体系的治理能力;搭建专业平台,夯实数字教材体系的人才支撑。

    2022年11期 v.51;No.424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教师教育研究

  • 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教师反思模型构建——以《论语》研习中的教师反思为例

    王文静;岳曲;杜霞;

    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始终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但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构建适合中国教师群体和文化环境的反思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参照西方经典的教师反思模型,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厚的有关反思的理论资源,采用扎根理论对100位参加百日线上《论语》学习项目的教师的反思日志进行分析,构建了中国文化传统视域下教师反思水平的“双层三阶段”模型和反思内容的“橄榄”模型,为后续中国教师反思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型。

    2022年11期 v.51;No.424 6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教师日常教研交往中的社会资本投入研究

    刘旭;罗炜;钟云华;

    中小学教师在提升日常教研绩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教研交往。日常教研交往与个体教研绩效提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教师的日常教研交往由于其意向性同、关系圈子不同、交往方式和途径不同,以及交往的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不同,从而对教研绩效产生不同的作用。基于日常教研交往现状和亲缘、友缘与业缘三种交往类型的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研交往意识不强,交往受限;业缘圈社会资本投入对教研绩效作用最大;而社会资本的投入对中小学教师公开课的作用最大,对高质量成果作用较小。

    2022年11期 v.51;No.424 8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 多维视角的中小学生深度学习问卷编制

    郑东辉;叶盛楠;

    本研究从素养视角解析深度学习内涵与结构,考察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境,形成问卷测试条目。对68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66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中小学生深度学习问卷是一个三维度九指标结构,分别是深度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深入认知(关联策略、整合策略、反思策略)、深层结果(理解与迁移能力、批判与创造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共计37个条目。通过对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与结构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评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的深度学习状况与水平。

    2022年11期 v.51;No.424 10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评估促进学习何以可行——论学习为本评估的符号媒介和社会媒介

    曾文婕;

    目前,以评促学的观点已受到认可,但“评”与“学”毕竟是两种活动,这就需要进一步思考“以评促学何以可行”。从媒介角度分析,学习为本评估借助符号媒介和社会媒介促进学生学习。基于符号媒介的心智形塑原理,学习为本评估借助评估标准表等符号媒介促使学生将外部评估要求转化为内部心智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形塑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这就让评估活动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基于社会媒介的经验交互原理,学习为本评估通过教师支持、同伴调节和学生自主行动,帮助学生在自身评估经验与学习共同体不同成员经验交汇、交锋、交融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经验。符号媒介与社会媒介的“共在”,支持着学习为本评估的深入开展。

    2022年11期 v.51;No.424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