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宇;
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即IHI课堂教学是新型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IHI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课堂对话为主要实现方式,以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契合性。由于课堂互动涉及多元主体,课堂中的知识探究与建构过程更为复杂,思维进阶与认知演化规律具有内隐性,因此发展新型课堂教学更具有挑战性。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优质课堂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监测,掌握课堂教学深层规律,促进课堂教学精准评价。在技术实现路径上,作者团队创设了混合神经网络技术对课堂互动进行自动标注,发展了序列模式挖掘方法提炼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进阶和问题探究规律,借助图神经网络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精准表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200节义务教育阶段课例为例,证实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识别课堂教学特征,提炼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更加有效,知识建构和问题探究路径更为多元,发挥了多重认知功能,体现了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规律。
2022年10期 v.51;No.423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吴冬连;葛新斌;党梦婕;李晓钰;庞才斯;
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研究法对我国2010—2020年间发表的关于课堂教学分析的163篇高质量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国内近十年来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研究热度不减;(2)研究的学段和学科分布广泛,研究多采用单一视频为数据来源,且以3节以下课例为主;(3)研究的分析工具与技术以特定条件下的编码和依据编码标准的量表为主,对生理反应测量的方法应用有限,研究的数据分析也以简单量化描述为主;(4)研究以现象学、民族志和图像志为主要方法论视角,视频分析开始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5)研究主题着重探究教师“教”,忽视学生“学”和教学合一的分析。基于综述结果,本文提出未来开展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建议。
2022年10期 v.51;No.423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肖思汉;
如何研究和展现中国课堂的精致、精巧与精妙?本文以“回音”为例,探索一种基于细致描述和理论阐释的取径。通过对上海市某初中一位资深教师的生命科学课堂上的三个“回音”片段进行话语分析,本文呈现了三种难以归类的“回音”话语,它们既在结构或功能上神似奥康纳和迈克尔斯及其追随者所研究的话语,又与其有着丰富而细微的差别。从这些“回音”话语中,可以看到中国教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借助这些分析,本文进而讨论了中国课堂研究者如何面对和处理舶来的概念和理论的问题。
2022年10期 v.51;No.423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徐瑾劼;申昕;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视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视频研究不仅采集视频,以反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表现,还同时采集教科书、任务单、作业和演示PPT等课件,以反映教师在预期课程中所设计的学习机会。OECD在全球范围开展的“全球教学洞察”(GIT)项目的特色之一是在统一的评价维度下独立于视频单独对课件进行评分和分析,旨在从课件的视角洞察系统层面各国及地区的教学质量,以丰富教学改进的路径。本研究旨在阐释和分析GTI项目所运用的课件评价方法、技术以及主要的发现,以提出改进我国本地化课件评价研究的建议,包括借助教育智能化发展大规模课件评价,促进“概化理论”(G-Theory)在课件评价质量监测和保障中的应用等。
2022年10期 v.51;No.423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安桂清;陈艳茹;
单元教学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支点,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本研究以OECD开展的全球教学洞察(GTI)项目中的上海课件为分析对象,在建构学习机会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基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机会设计和基于教学实践的学习机会设计两个方面考察上海课堂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结果发现:当前单元教学设计重视技能训练、关注思维发展,但对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习机会设计有待加强;单元教学设计虽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对学生差异化、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有待深化;单元教学设计中技术的应用程度与作用方式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完善。同时,该项研究对扩展和深化课堂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课堂中的人工制品,扩展课堂研究的对象;重构学习机会的概念框架与测评方式,丰富课堂研究的视角;融入课堂多模态分析的发展趋势,展现课堂研究方法的创新。
2022年10期 v.51;No.423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