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促进中小学生论证能力的发展:理论、实践与评价——访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迪安娜·库恩教授

    宋郁;石雨晨;

    作为一项高阶智力活动,论证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还能推动批判性思维等复杂思维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将论证能力视为一项重要的21世纪技能。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教师应深入了解论证能力的性质、发展轨迹和评价方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迪安娜·库恩教授是将论证理论引入教育研究的先驱人物之一,她已在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位访谈者邀请库恩教授深入阐述她30余年来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理论开展论证研究的成果与思考。库恩教授认为论证能力不应仅被视为一种个人技能,还应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技能。她所倡导的培养论证能力的对话式论证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论证实践,因而是经验性的。此外,培养论证能力的研究应整合认知、元认知、认识论和情感等多个维度,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更加全面地理解论证能力的本质及特征,还能推动旨在发展学生论证能力的实证研究、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

    2022年10期 v.51;No.423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论辩型教学在中国中小学课堂应用的挑战与前景——访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凯瑟琳·斯诺教授

    邓兹韵;

    本文通过采访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英语语言与语文教育专家、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会长凯瑟琳·斯诺教授,介绍了斯诺教授及其团队在论辩型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对中国中小学课堂的启示。论辩型教学是以讨论与辩论为核心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开发是为青少年的词汇学习创造真实的使用情景,但它更独特的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专注参与度。论辩型教学可构成整堂课,也可与传统的讲解授课形式相结合;在长时间讲解中穿插的简短讨论依然有效。经培训,教师可运用方法与技巧,摆脱班级规模限制,令不同基础、背景、个性的学生皆有效参与互动。论辩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标准化考试中获得成功。在开展初期,课堂讨论的话题最好设置为一个没有理想答案的两难困境。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同等的探索者。论辩型教学在各国的教育体制中有不同程度的基础,体现出在中国课堂中的发展潜力。

    2022年10期 v.51;No.42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课堂分析研究专栏

  •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宋宇;

    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即IHI课堂教学是新型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IHI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课堂对话为主要实现方式,以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契合性。由于课堂互动涉及多元主体,课堂中的知识探究与建构过程更为复杂,思维进阶与认知演化规律具有内隐性,因此发展新型课堂教学更具有挑战性。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优质课堂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监测,掌握课堂教学深层规律,促进课堂教学精准评价。在技术实现路径上,作者团队创设了混合神经网络技术对课堂互动进行自动标注,发展了序列模式挖掘方法提炼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进阶和问题探究规律,借助图神经网络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精准表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200节义务教育阶段课例为例,证实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识别课堂教学特征,提炼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更加有效,知识建构和问题探究路径更为多元,发挥了多重认知功能,体现了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规律。

    2022年10期 v.51;No.423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我国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基于2010-2020年文献的分析

    吴冬连;葛新斌;党梦婕;李晓钰;庞才斯;

    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研究法对我国2010—2020年间发表的关于课堂教学分析的163篇高质量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国内近十年来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研究热度不减;(2)研究的学段和学科分布广泛,研究多采用单一视频为数据来源,且以3节以下课例为主;(3)研究的分析工具与技术以特定条件下的编码和依据编码标准的量表为主,对生理反应测量的方法应用有限,研究的数据分析也以简单量化描述为主;(4)研究以现象学、民族志和图像志为主要方法论视角,视频分析开始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5)研究主题着重探究教师“教”,忽视学生“学”和教学合一的分析。基于综述结果,本文提出未来开展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建议。

    2022年10期 v.51;No.423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转轴拨弦三两声:探索中国课堂上的“回音”话语

    肖思汉;

    如何研究和展现中国课堂的精致、精巧与精妙?本文以“回音”为例,探索一种基于细致描述和理论阐释的取径。通过对上海市某初中一位资深教师的生命科学课堂上的三个“回音”片段进行话语分析,本文呈现了三种难以归类的“回音”话语,它们既在结构或功能上神似奥康纳和迈克尔斯及其追随者所研究的话语,又与其有着丰富而细微的差别。从这些“回音”话语中,可以看到中国教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借助这些分析,本文进而讨论了中国课堂研究者如何面对和处理舶来的概念和理论的问题。

    2022年10期 v.51;No.423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课件分析视域下的教与学:打开课堂教学黑箱的另一种路径——基于OECD“全球教学洞察”项目的课件评价方法及结果发现

    徐瑾劼;申昕;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视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视频研究不仅采集视频,以反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表现,还同时采集教科书、任务单、作业和演示PPT等课件,以反映教师在预期课程中所设计的学习机会。OECD在全球范围开展的“全球教学洞察”(GIT)项目的特色之一是在统一的评价维度下独立于视频单独对课件进行评分和分析,旨在从课件的视角洞察系统层面各国及地区的教学质量,以丰富教学改进的路径。本研究旨在阐释和分析GTI项目所运用的课件评价方法、技术以及主要的发现,以提出改进我国本地化课件评价研究的建议,包括借助教育智能化发展大规模课件评价,促进“概化理论”(G-Theory)在课件评价质量监测和保障中的应用等。

    2022年10期 v.51;No.423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学习机会视角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以GTI项目上海课件为分析对象的考察

    安桂清;陈艳茹;

    单元教学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支点,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本研究以OECD开展的全球教学洞察(GTI)项目中的上海课件为分析对象,在建构学习机会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基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机会设计和基于教学实践的学习机会设计两个方面考察上海课堂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结果发现:当前单元教学设计重视技能训练、关注思维发展,但对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习机会设计有待加强;单元教学设计虽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对学生差异化、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有待深化;单元教学设计中技术的应用程度与作用方式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完善。同时,该项研究对扩展和深化课堂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课堂中的人工制品,扩展课堂研究的对象;重构学习机会的概念框架与测评方式,丰富课堂研究的视角;融入课堂多模态分析的发展趋势,展现课堂研究方法的创新。

    2022年10期 v.51;No.423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学科教育新视野

  • 学生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论证式议题教学的学习体验

    石雨晨;曹曙;刘群英;

    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生活转向”出发,在上海市某小学四年级开展论证式议题教学实验研究,与5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合作开发议题,并围绕议题开展对话教学、学生论辩、议论文写作、同伴互评等教学活动。参与学生的问卷和访谈数据表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程度较上学期有显著提升,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愿意继续参与此类课程;学生高度认可大量增加的课堂互动,并表示很喜欢探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问题;学生从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两大维度解释了自己对议题的兴趣和难易程度的感知;学生认为阅读背景材料有帮助,但多数学生不擅长在论证中使用支持反方立场的论据;更多学生喜欢口头辩论,对书面论证和写作任务存在排斥心理,且难以在写作中从多角度说理。本文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论证式议题教学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社会参与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2022年10期 v.51;No.423 8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 跨学科分析型语言能力:论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与评价创新

    秦文娟;孙玥灵;丁泉琨;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与学生的学科学习密不可分。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然而,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跨学科”?这为我国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和评价创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教育语言学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介绍了“跨学科分析型语言能力”(CALS)的理论框架及其测评体系。研究结合中国学生样本,探讨了中文CALS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和评价创新提供思路方法和实证依据。

    2022年10期 v.51;No.423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