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义务教育新课程笔谈

  • 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王湛;

    <正>教育部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在2019年1月2日。三年多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修订工作顺利完成。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颁发。这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我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组的专家们参与了本次修订工作,其中有很多体会和收获。在这里围绕本次修订的特点谈几点认知和感受,希望能加深大家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了解。

    2022年04期 v.51;No.41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

    崔允漷;王涛;

    <正>国家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总纲、课程育人的蓝图,也是教材编制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近日已经正式颁布,其主要变化和突破如下。

    2022年04期 v.51;No.417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韩震;

    <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课程标准必须在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过程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回应和体现。因此,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基于这一原则,新标准展现出以下新特点。

    2022年04期 v.51;No.417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重新设计课堂

    陆志平;

    <正>课程改革20年来,中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碎片化的知识训练、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写作知识主导的套路化作文练习还是屡见不鲜。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和思路,这样的状况可望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就是,突出学科育人的思想,从知识本位切实转变到素养本位上来,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变按照单节课时和碎片化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的做法,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

    2022年04期 v.51;No.417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让学生进入课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心得

    郭华;

    <正>学生与课程的关系,一直是课程研究及研制的核心问题。杜威(John Dewey)的《儿童与课程》便是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名篇。只从学科或儿童出发来研制课程都是简单的,但又是不可能的。严格地说,那不能算是课程研制。虽然有相当多的课程没有儿童,自说自话;也有一些课程不顾学科逻辑,自以为是。课程研制之难,难在既要考虑学科的强的内在逻辑,又要关注儿童的基础和需要,

    2022年04期 v.51;No.417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

    余文森;

    <正>最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新标准颁布,新标准涵盖了所有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课程。本文就学科类(含分科和综合)课程的新标准谈一点认识。所谓“新标准”即以核心素养为纲新修订的标准,它既以三维目标的课标为基础,又区别于三维目标的课标。也可以说,我们的课标已经完成了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升级与转型。那么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究竟新在哪里?笔者基于三年来参加修订的体会,

    2022年04期 v.51;No.417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素养时代课程内容的概念重建

    吴刚平;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内容的概念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双基”为本的学科内容观,二是“三维”整合的教学内容观,三是“素养”为纲的育人内容观。其中,“素养”为纲的育人内容观才现雏形,很不成熟,当务之急是研究视角和认识基础的突破与充实。从学生学习经验维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内容分为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叠加融合,

    2022年04期 v.51;No.417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

    杨向东;

    <正>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首次凝练了义务教育素养模型,研制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为育人方式和评价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上位的理论依据。合理把握标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深入推进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什么是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观?

    2022年04期 v.51;No.41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改,实现新发展

    张民生;

    <正>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稿,这意味着启动于2019年的这项修订工作,就文本而言已全部完成,接下来就是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来,中央就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全面的部署,颁发的相应文件级别之高、内容之全、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特别突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还为改革的推进,在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2022年04期 v.51;No.41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新使命

    尹后庆;

    <正>新修订的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既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又迎来了崭新的挑战。从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要求看,未来特别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广大学校承担起日趋深化的课改任务。1. 让学校在课改实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使命学校是教育的实践场所,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完美的改革蓝图,

    2022年04期 v.51;No.417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专家访谈

  • 教育数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探索——访谈张景中院士

    孔企平;许添舒;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改造数学使之更适于教学和学习是教育数学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教育数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数学变得容易。教育数学经过四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数学可以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面积法和消点法把几何变容易了,基于小学知识引入正弦把三角变容易了,这些成果已经进入教学实践,有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并出版了“新思路数学”初中实验教材。建立点几何可以把坐标、向量和复数知识串通,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定理也能变容易,有关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有待展开。

    2022年04期 v.51;No.417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芬兰“现象学习”的发展与启示——访“现象学习”的创建者科丝婷·罗卡(Kirsti Lonka)教授

    王奕婷;陈霜叶;

    芬兰多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卓越,其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卓越的原因一直受到全球关注。芬兰于2016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现象学习”(PhBL),建立了有芬兰特色的跨学科素养和整合教学模式,被誉为芬兰教育的秘诀之一。赫尔辛基大学的科丝婷·罗卡教授是芬兰“现象学习”概念的重要创建者,对学生的现象学习与教师的现象教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界对跨学科学习的课程改革需求,两位作者从罗卡教授自身的跨学科学术经历与概念创建过程出发,请罗卡教授就“现象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差异,现象学习的典型特征、持续时长、当前挑战、效果评估等进行深度阐述。她也就疫情期间教育新常态下的现象学习、写作在现象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医生培训之于现象教学教师培训的借鉴意义等问题,作出详细解释。此次访谈对于深入理解芬兰的现象学习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访谈者提出的写作问题与教师的跨学科培养也拓展了国内正在兴起的项目式学习和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视野边界,为即将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方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启示。

    2022年04期 v.51;No.417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教材研究

  • 在个体与历史文化之间——孔子删述“六经”的知识观念及教材编制意蕴

    叶波;

    孔子删述“六经”以赓续斯文、成就个体,富有教材知识意蕴。“述而不作”是孔子删述“六经”的主要知识行为,表现为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功能筹划和践履体证。缘构境域性的知识观念赋予了“六经”作为个体缘发性进入具体生命境域,以构成性地获得“知”的功能定位。由此,“六经”作为教材,其基本知识结构以历史经验叙事为表层结构,以共同价值观念隐微其中,通过对以“艺”为核心的生存和思想方式的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指引作用以及身体实践的活动筹划,成为了个体通达历史文化的居间存在。孔子删述“六经”的教材知识意蕴或可超越人文传统,获得普遍意义,成为教材编制的一条可能进路。

    2022年04期 v.51;No.417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教科书如何建构国家形象?——基于国外实证研究的再研究

    张悦;高德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越发意识到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教科书作为重要的文化工具,在国家形象建构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做了诸多实证研究。本文根据识别、筛选、合格和纳入系统筛选了55篇代表性文献,采用文本分析法将文献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分为三个部分,力求揭示教科书建构国家形象的基本维度。国家形象建构的意识基础体现在历史叙事、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关系中;国家形象的框架结构包含时空逻辑与二元秩序;国家形象的实践策略包含神话建设、多重叙述与话语修饰。这些发现,能为我国教科书的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2022年04期 v.51;No.417 5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

    卢明;蒋雅云;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推进,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为普通高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成果依据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方案变革入手,在“课时学历案”的基础上开发“单元学历案”,探索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业化之路。单元学历案秉持素养导向、课程视角与学生立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会”,从传统的“知识点+课时”走向“核心素养+单元”,对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检测、学后反思等六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从“教之方案”向“学之方案”的转变。本成果总结了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与大项目等四种单元组织方式,建构了“单元学历案”的设计模型,提炼了“单元学历案”设计的核心技术和教学范式。结果表明,单元学历案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质量,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2年04期 v.51;No.417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落实课标、学为中心:区域推进课堂变革的实践探索

    王毓舜;

    针对“课程标准落实不够、学为中心体现不够、区域整体推进效度不高”等区域课堂变革深层次问题,本研究以区域推进学历案为载体深化课堂变革。经过多年实践,成都市温江区创新形成了区域推进“落实课标、学为中心”课堂变革的实践模型:以“构建设计模式、开发专业支架、研制评价量表”三大策略推进教学方案变革,解决“落实课标、学为中心”理念在教学方案中落实的问题;以“构建实践模式、推广研究范式、培育研修文化”三大路径推进教学行为变革,解决“落实课标、学为中心”从教学方案向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以“学用融合循序推进、多主体联动协同推进、区域活动引领整体推进”三大机制推进区域课堂变革,解决区域整体推进效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在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04期 v.51;No.417 8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国际课程改革前沿

  • 大概念统摄下的STEM课程一体化建构策略——STEM Road Map的实践与启示

    刘登珲;卞冰冰;

    孤立化、碎片化的STEM实践实际上悖离了STEM的“初衷”,这是STEM由“学术本位”到“概念统领”的演进逻辑使然,STEM育人效能势必要通过“一体化”建构来实现。这意味着STEM课程建设要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统摄全局,进而带动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整合,做到“纲举目张”,并从课程整体框架、单元设计、课堂教学各层面出发,构建上下衔接、左右联通的K12一贯式STEM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主题—主导学科—问题或任务”为横轴,以“学习内容—概念水平”为纵轴搭建螺旋上升的课程架构,并围绕背景、目标、评价、活动等要素整体设计STEM单元,进而实现提质增能、减负增效的目的。

    2022年04期 v.51;No.417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从惩戒到关系修复:北美校园暴力治理范式的转变

    程力;沈晓敏;

    近年来,北美乃至整个西方司法界对于社会暴力的治理范式经历了从基于报应性正义的惩戒向基于修复性正义的关系修复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时也为西方治理校园暴力、解决学生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报复、惩罚的“零容忍”政策转向修复、治疗的修复性教育实践。修复性教育实践通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对话,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弥补伤害,修复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进而促进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营造更为健康的学校氛围。在实际操作方面,修复性教育实践是一个从非正式到正式的连续体,类型多样,主要模式有修复会议、缔造和平圈、家庭小组会议和同伴调解等。修复性正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国际经验,有助于我们对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青少年违法违纪违德行为,我们更需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长远和谐的角度,探寻更有效的富有长远育人价值的替代性治理方案。

    2022年04期 v.51;No.417 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表现性评价

    周文叶;

    <正>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生/动/实/践/指/南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在破除“五唯”痼疾、重构教师评价体系的转型中,探寻能真实反映教师工作实质,体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情境性等特征,并促进教师专业实践改善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师评价,是教师评价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追求。而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基于真实教育教学情境的教师表现性评价为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2022年04期 v.51;No.41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