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基于“跨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以STEAM与“综合学习”为例

    钟启泉;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习者的“学科素养”,也需要培育学习者的“跨学科素养”。这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旨在把新的知识同既有的知识、信息与体验链接起来,进而同社区生活乃至全球社会的现实课题链接起来,借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主题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理解,亦即超越了单一学科范畴的深度理解的精致化教学的设计。本文选择当今国际教育界公认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典型——美国的STEAM和日本的“综合学习”,旨在探讨其由来与发展、特质与价值、经验与启示。

    2022年01期 v.51;No.414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教育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框架”运用问题及其建构

    殷玉新;楚婷;

    “理论框架”能够反映学科发展概况与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访谈16位教育学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发现教育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运用存在“形式主义的套用”“浅层的适切性论证”“两张皮式的分析”三类常见问题。为了解决教育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运用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澄清“理论说”“关系说”“工具说”三种“理论框架”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论证、理论框架的科学建构和充分使用四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的建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教育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框架”运用问题。

    2022年01期 v.51;No.414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点亮不同教育之光?——康德与福柯关于启蒙概念的对立与和解

    李春影;

    西方思想界对“启蒙”概念的讨论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洞穴隐喻”的提出,而兴盛于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直到20世纪后半叶仍然是被持续探讨的时代性话题。康德与福柯都曾就“何谓启蒙”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言论。康德认为启蒙即是通过理性批判摆脱人的不成熟状态,并且将理性视为行为的唯一法则;而福柯在回应康德时反对这种理性主义的立场,他强调诉诸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式的探索是一种理性神话的体现,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过程无法摆脱权力的参与。二者的启蒙观念看似存在对垒,实则有共同的祛昧诉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他们二人的观念分歧主要体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理性地位之争。晚近中西教育哲学学者,无论是高举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旗帜,他们对理性的认识也反映了这一看似对立的争论。固然,教育中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不应成为敌视理性的原因,理性视角也应与其他视角,包括非理性因素,共同成为人类精神转向的力量。若此,看似冲突的康德、福柯的启蒙概念,不仅可分进合击,更可相互含摄,以点亮教育之光。

    2022年01期 v.51;No.414 3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教材研究

  • 教材≠教科书:俞子夷在小学教材思想上的一个创见

    丁道勇;

    明确提出教材不等于教科书,这是俞子夷在小学教材思想上的一个创见。在他看来,只要在教学上得到应用,且对学生发生了功用的材料,就都是教材。教材可能是书本,也可能是实物,形式不拘一格。这种理解决定了他关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定位,支持他完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教育创新。在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当中,俞子夷保持了始终一贯的教材思想。

    2022年01期 v.51;No.414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教材学”的建构何以可能:基于教材媒介性的分析

    李政;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的媒介性。这种媒介性具有多元性与嵌套性、时代性与国别性、二重性与多模性的特点,是支撑“教材学”走向学科的重要的观念范式。基于媒介性的“教材学”,在知识生产、学科结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样态。未来推动“教材学”的学科建设,应实现从“用教材研究”到“对教材的研究”的转向,落实增设二级学科与设置研究方向并举,并推动官方与民间完善学科研究建制。

    2022年01期 v.51;No.414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中小学教材选用的机制分析与启示

    姚建欣;王晓丽;孟丹宁;

    随着近现代教材管理的发展,教材选用成为教材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教育管理决策系统的研究范式,初步探讨了教材选用的决策权来源、决策权分配和工作机制。应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纵向回顾教材选用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沿革,重点梳理了重视目录管理、强化过程监管等主要经验,并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在教师教材选用认识、选用机制等方面上有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改进教材选用工作的政策建议。

    2022年01期 v.51;No.414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教师教育研究

  • 普通高中教师如何理解“大概念”?

    樊洁;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以大概念为基础进行大单元教学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以福建省的17位普通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对大概念的理解状况。研究发现,(1)高中教师对大概念的理解缺乏全面性、系统性;(2)高中教师通过大概念从学生立场落地核心素养;(3)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测量高中教师理解大概念深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还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相对滞后以及变革的“艰巨性”。

    2022年01期 v.51;No.414 8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美国数学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特点——从一位专家教师的27节常态课管窥

    朱晨菲;鲍建生;

    为洞察美国数学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特点,本文以一位能力、荣誉、口碑都被公认为专家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27节连续常态课实施了自然观察并进行了多次非结构式访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多来源的田野笔记。对所有资料展开“自下而上”的分析与理解后,本文提炼了该教师在概念教学、技能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四个维度共计九类典型教学表现,统计并分析了指向各表现的教学事件数据,描述并解释了每类表现的形态与意义,形成了关于该教师日常教学特点的完整认识。考虑到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经历,这些特点是出色的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具备这些特点的教学是有效且优质的,展现了美国专家教师日常如何实施优质数学教学,对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学均有若干启发意义。

    2022年01期 v.51;No.414 10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学科教育新视野

  • 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发展——基于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分析与展望

    徐斌艳;李沐慧;王思凯;

    全球3000多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本届大会上,中国学者向全世界呈现了中国数学教育立足强基、发展特色理论与创新实践的道路。国内外学者一同交流探寻未来全球数学教育的新领域与新风向。同时,大会还省思了数字媒体时代下数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数学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推进数学学科与学生未来素养的发展等问题。期待中国数学教育与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合作共赢中开启新的征程。

    2022年01期 v.51;No.414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深度学习

    钟启泉;

    <正>解构深度学习的“前世今生”拥抱哥白尼式的课堂变革“深度学习”是21世纪型学校变革的风向标,也是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指导方针。“深度学习”指向学生高阶智能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倘若离开了当代学习科学的指引,漠视“课堂转型”的挑战,所谓“深度学习”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本书旨在梳理国际教育界掀起的“深度学习”的思潮及其成果:包括理论基础、实施模型、实践案例,借此为我国新时代教学理论的建构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创造,提供鲜活的理论与经验。

    2022年01期 v.51;No.41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诚邀

    <正>《全球教育展望》秉持“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主要设置如下栏目: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8.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9.国际课程改革前沿10.专家访谈

    2022年01期 v.51;No.414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