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淑卿;
近年来,各国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超越个别学科的通用能力,无法借由任何单一学科养成,跨学科统整的课程因而开始受到重视。事实上,跨学科课程并非新概念,早在2000年初,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校皆曾尝试过课程统整。但是由于统整的课程设计本来就有难度,当时许多学校未能充分理解统整课程的观念,以致出现了许多"为统整而统整"的问题,也招致"浅化学习"的批评。跨学科课程主要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焦点就在于"统整"与"问题探究"。倘若能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问题,一方面可以统合不同学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科知识得以活化应用。台湾从2019年8月开始实施的十二年一贯新课程,也基于核心素养的前提,再度倡导跨学科统整课程。本文借由两个台湾的跨学科课程案例,通过教师实施与修正课程的过程,分析教师对于跨学科课程中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反思,最后提出有关跨领域课程设计的启示。
2021年11期 v.50;No.412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周淑卿;
近年来,各国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超越个别学科的通用能力,无法借由任何单一学科养成,跨学科统整的课程因而开始受到重视。事实上,跨学科课程并非新概念,早在2000年初,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校皆曾尝试过课程统整。但是由于统整的课程设计本来就有难度,当时许多学校未能充分理解统整课程的观念,以致出现了许多"为统整而统整"的问题,也招致"浅化学习"的批评。跨学科课程主要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焦点就在于"统整"与"问题探究"。倘若能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问题,一方面可以统合不同学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科知识得以活化应用。台湾从2019年8月开始实施的十二年一贯新课程,也基于核心素养的前提,再度倡导跨学科统整课程。本文借由两个台湾的跨学科课程案例,通过教师实施与修正课程的过程,分析教师对于跨学科课程中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反思,最后提出有关跨领域课程设计的启示。
2021年11期 v.50;No.412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刘徽;
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是为了让学生能解决未来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当前去境脉化的学校教育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惰性的,不具备可迁移性。造成惰性知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未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没有建立基于理解的位置记忆。因此,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十分有必要。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但真实性不等于真实,真实性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的表现特征。设计真实性问题情境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即确定问题情境的目标、寻找问题情境的原型、明确问题情境的类型、设计问题情境的框架、精致问题情境的呈现、组织问题情境族。
2021年11期 v.50;No.412 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4K] - 刘徽;
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是为了让学生能解决未来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当前去境脉化的学校教育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惰性的,不具备可迁移性。造成惰性知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未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没有建立基于理解的位置记忆。因此,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十分有必要。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但真实性不等于真实,真实性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的表现特征。设计真实性问题情境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即确定问题情境的目标、寻找问题情境的原型、明确问题情境的类型、设计问题情境的框架、精致问题情境的呈现、组织问题情境族。
2021年11期 v.50;No.412 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4K] - 陆一;
既有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家庭的教育期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家庭教育期望受到传统文化导向、经济约束条件、父母文化资本、学校师生环境、家庭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教育治理无法忽视的"需求侧"重要表征。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很难直接支配单个家庭的行动,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在于忽视了社会行动的变化规律。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治理应顺势而为,在深刻理解社会行动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把握家庭教育期望变化的规律,将功夫下在结构性因素的调整上,保护社会的生机与创造力。
2021年11期 v.50;No.412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陆一;
既有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家庭的教育期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家庭教育期望受到传统文化导向、经济约束条件、父母文化资本、学校师生环境、家庭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教育治理无法忽视的"需求侧"重要表征。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很难直接支配单个家庭的行动,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在于忽视了社会行动的变化规律。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治理应顺势而为,在深刻理解社会行动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把握家庭教育期望变化的规律,将功夫下在结构性因素的调整上,保护社会的生机与创造力。
2021年11期 v.50;No.412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冯嘉慧;
自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关注生涯教育以来,美国以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了种种生涯教育方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两个方案:一个是以斯尼登提议为代表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方案,另一个是以杜威提议为代表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方案。也由此一度出现比较激烈的杜威与斯尼登之争。最初,斯尼登提议在美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政策的支持,杜威方案明显处于弱势。但是,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杜威提出的"普职融合"方案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职业主义将杜威的普职融合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资源。新职业主义的倡导者明确提出"返回杜威"的口号,普职融合被视为解决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杜威的普职融合方案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以及拓展生涯教育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1期 v.50;No.412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冯嘉慧;
自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关注生涯教育以来,美国以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了种种生涯教育方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两个方案:一个是以斯尼登提议为代表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方案,另一个是以杜威提议为代表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方案。也由此一度出现比较激烈的杜威与斯尼登之争。最初,斯尼登提议在美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政策的支持,杜威方案明显处于弱势。但是,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杜威提出的"普职融合"方案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职业主义将杜威的普职融合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资源。新职业主义的倡导者明确提出"返回杜威"的口号,普职融合被视为解决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杜威的普职融合方案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以及拓展生涯教育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1期 v.50;No.412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张薇;
校外培训并非东亚国家特有的现象,而是与学校教育一样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校外培训因学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随学校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常被喻为"影子教育"。随着全球教育市场的扩张、社会竞争的升级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影子教育也在全球大幅增长,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又一教育系统。本文基于影子教育发展形势及治理政策的比较研究,分析校外培训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规模与性质,提出影子教育市场格局和治理模式的分类框架,进而讨论其背后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启示。
2021年11期 v.50;No.412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张薇;
校外培训并非东亚国家特有的现象,而是与学校教育一样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校外培训因学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随学校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常被喻为"影子教育"。随着全球教育市场的扩张、社会竞争的升级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影子教育也在全球大幅增长,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又一教育系统。本文基于影子教育发展形势及治理政策的比较研究,分析校外培训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规模与性质,提出影子教育市场格局和治理模式的分类框架,进而讨论其背后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启示。
2021年11期 v.50;No.412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刘钧燕;
2021年7月,中央出台新政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新政实施的顺利程度及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和选择。本文从责任化的理论视角,首先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2017年的数据描述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需求规模;其次基于访谈信息着力厘清家庭选择校外培训背后的动因,发现学科类培训的动因有课后看护、升学择校等七种类型,非学科类培训的动因有课后看护、全面发展等五种类型。一些需求可能被消减,一些需求可能被部分吸纳,一些需求依然会刚性存在。基于对不同动因培训需求的认识,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策,才可能有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进而实现"双减"。
2021年11期 v.50;No.412 8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刘钧燕;
2021年7月,中央出台新政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新政实施的顺利程度及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和选择。本文从责任化的理论视角,首先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2017年的数据描述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需求规模;其次基于访谈信息着力厘清家庭选择校外培训背后的动因,发现学科类培训的动因有课后看护、升学择校等七种类型,非学科类培训的动因有课后看护、全面发展等五种类型。一些需求可能被消减,一些需求可能被部分吸纳,一些需求依然会刚性存在。基于对不同动因培训需求的认识,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策,才可能有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进而实现"双减"。
2021年11期 v.50;No.412 8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杨晋;陈晓宇;
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吸引、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将专业选择动机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就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对弱势的高中生、男生更可能选择工科;社科和工科均不受内在动机较高的学生青睐,但都能吸引外部动机较高的学生,而对数理化的较强烈学习兴趣并不能提高学生相对于社科而选择工科的概率。各类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效果随录取院校层级的不同而不同,在不同性别之间亦存在异质性。工科专业选择的性别隔离很可能是由于女生对工科缺乏了解、存在刻板印象所致,而父辈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信息的不足和偏差。应重视对高中生进行工程前沿和新工科建设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培养高中生对于工科学习及工程实践的兴趣,为高中毕业生专业志愿填报提供必要辅导。
2021年11期 v.50;No.412 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杨晋;陈晓宇;
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吸引、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将专业选择动机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就什么样的高中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对弱势的高中生、男生更可能选择工科;社科和工科均不受内在动机较高的学生青睐,但都能吸引外部动机较高的学生,而对数理化的较强烈学习兴趣并不能提高学生相对于社科而选择工科的概率。各类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效果随录取院校层级的不同而不同,在不同性别之间亦存在异质性。工科专业选择的性别隔离很可能是由于女生对工科缺乏了解、存在刻板印象所致,而父辈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信息的不足和偏差。应重视对高中生进行工程前沿和新工科建设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培养高中生对于工科学习及工程实践的兴趣,为高中毕业生专业志愿填报提供必要辅导。
2021年11期 v.50;No.412 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禹薇;胡中锋;
考试公平还是区域公平是高考招生政策公平性论争的关键。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考试公平的适用前提是教育公平,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区域公平要求高考招生对西部进行倾斜,是机会均等原则的本来要求,也是补偿原则的现实体现。空间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事实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是实施高考差别招生政策的根本原因。尽管高考扩招显著提高了所有省份的入学率,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不过,高考招生区域差异政策也取得了实质成效,在精英大学入学率方面,东中西部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该政策在保证区域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秀人才选拔的目的。
2021年11期 v.50;No.41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禹薇;胡中锋;
考试公平还是区域公平是高考招生政策公平性论争的关键。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考试公平的适用前提是教育公平,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区域公平要求高考招生对西部进行倾斜,是机会均等原则的本来要求,也是补偿原则的现实体现。空间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事实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是实施高考差别招生政策的根本原因。尽管高考扩招显著提高了所有省份的入学率,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不过,高考招生区域差异政策也取得了实质成效,在精英大学入学率方面,东中西部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该政策在保证区域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秀人才选拔的目的。
2021年11期 v.50;No.41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正>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课程所秉持"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家队"。本刊秉承"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有您感兴趣的领域: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8.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9.国际课程改革前沿;10.专家访谈。
2021年11期 v.50;No.41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正>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课程所秉持"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家队"。本刊秉承"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有您感兴趣的领域: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8.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9.国际课程改革前沿;10.专家访谈。
2021年11期 v.50;No.41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正>《全球教育展望》秉持"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主要设置如下栏目: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8.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9.国际课程改革前沿10.专家访谈
2021年11期 v.50;No.412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正>《全球教育展望》秉持"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主要设置如下栏目: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8.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9.国际课程改革前沿10.专家访谈
2021年11期 v.50;No.412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