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教师评价:评什么和怎么评——访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

    周文叶;

    教师评价是确保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什么样的教师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关键问题。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基于三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给出的答案是:教师评价要特别强调教学情境,评价的应当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评价需要超越传统的纸笔测验,通过观察教师的专业实践来获取评价信息;评价者需要运用丰富的实践智慧进行专业判断。教师评价镶嵌于教学情境;没有独立于教学的教师,同样,也不该有脱离于教学情境的教师评价。重视判断并不意味着失去客观,在评价中要善用教师表现性评价,同时,更要重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2020年12期 v.49;No.401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如何呈现一场课堂互动

    肖思汉;

    基于视频数据的课堂互动研究应从何处开始?以"表征的危机"为背景,本文认为,分析者可以尝试以多样的方式来呈现互动,借由不同的呈现方式来观看和描述互动数据,从而找到有价值的分析切入点。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文对同一个课堂片段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呈现:细致入微的呈现、多模态的呈现、理论入场的呈现。这三种呈现方式带来了三种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空间。本文进而讨论了"呈现"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对于我国课堂研究的意义。

    2020年12期 v.49;No.401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课堂对话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究

    宋宇;

    课堂对话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方式,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课堂对话领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是我们理解课堂教学规律以及推动课堂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课堂对话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汇报了2000—2019年该领域的成果发布趋势以及主要贡献国家/地区和机构,展现了课堂对话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变情况,从对话的功能性转变(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高阶思维培养)、对话的内容性转变(重视对对话质量的评价)、信息技术与课堂对话从浅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三方面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该领域的国际进展和前沿趋势,为我国课堂对话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为高水平推进对话式教学方式提供借鉴。

    2020年12期 v.49;No.401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儿童哲学课程:哲学本能与童年殖民的博弈

    陈乐乐;

    儿童哲学课程首创之始,借助于成人为其编写的哲学故事,以此达到儿童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今天的儿童哲学实践正逐步超越成人预先设计的哲学文本,以求在教师—文本—儿童之外寻求更大的哲学对话空间。但若以成人的哲学为主导,就会引发"童年殖民"的风险。以"哲学缺乏症"和"天生哲学本能"为理论根基的儿童哲学教育,具有完全不同的哲学观。两种哲学观下的儿童哲学课出现了至少三种理论分歧: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还是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儿童哲学还是尊重儿童的哲学,以及苏格拉底对话的可能性与有限性。超越以"哲学知识"为第一性的儿童哲学课,需要重新回到以"儿童"为第一性上来,在重思"马修斯儿童哲学"为"李普曼儿童哲学课程"奠基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儿童哲学课程完整而丰富的涵义。

    2020年12期 v.49;No.401 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进步主义教育只能是乌托邦吗?——基于英国普劳登报告的省思

    彭彩霞;

    1967年的普劳登报告,代表了二战后英国政界和公众对小学教育之兴趣的最高点,带来了学校应用"儿童中心"教育的巅峰时期。该报告的终结和进步主义教学的撤退,让我们痛苦地领教到:学校和教师不可能独自承担起社会变革的重任;教育理论和课堂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对于儿童和儿童期的认识过于理想化。但是,普劳登报告中所蕴含的那些善好的教育价值观与理想、所触及的根本性问题,将做出持久贡献,激励着每一代教育者重新面对、重新估量、重新创造合适的回应。

    2020年12期 v.49;No.401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教师教育研究

  • 从三级到五级: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建设的进展与问题

    王艳玲;胡惠闵;

    近年,我国在不断强化省、市、区(县)三级教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层面的教研指导机构,加强了面向农村的教学指导力量,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学校(乡镇)"五级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还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职能发挥方式。但同时,教研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三级教研机构设置上下错位、职能交叉重复、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教研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对此,应强化教研工作的政策保障,规范教研机构设置,明确各级教研机构的职责定位,形成横向交流、纵向贯通的教研工作体系。

    2020年12期 v.49;No.401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日本教师培养机构活动课程——以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为例

    谢赛;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由教师培养机构开设的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活动课程是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范生丰富阅历、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世纪末以来,日本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在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与行业标准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专业特色,并在关照基础教育一线实情的基础上,开设了种类繁多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包括志愿活动、野外体验活动、社会研修活动、护理体验活动、合宿研修活动、科学节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师范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提高了其综合素养。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指向综合素养的提升、内容与功能全面多样、在制度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作、积极融入社会并拓宽资源渠道、活动管理稳中有序。上述特点对我国教师培养机构开展实践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0年12期 v.49;No.401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教材研究

  • 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内容选择与文化资源开发

    董蓓菲;

    语文教科书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基于司马云杰的文化分类观,建构语文教科书文化现象细目表,并以此例析统编版七年级教科书,可以提炼其在文化内容选择和编选形式上的特色。教科书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有三:一是增选自然科学领域主题的选文,丰富教科书文化内容;二是借助对文学经典Ⅱ的认知,遴选和重构文学经典作品入教材;三是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制,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可以突破古诗文作为单一形式的局限。

    2020年12期 v.49;No.401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从知觉流畅性谈中小学教材

    张孝义;任俊;付雷;

    教材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其难度达到什么程度才能适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知觉流畅性的研究可以提升对难度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知觉流畅性高的学习材料,学习者的学习判断更为自信,记忆预期更好,但学习者有可能会减少努力或提前终止学习;对于知觉不流畅的学习材料,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会加长,自信心降低,不能预测积极的学习效果。合理难度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对此进行了解释。综合知觉流畅性、认知神经科学及机器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小学教材的最优难度可能在0.85左右,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2020年12期 v.49;No.401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保守主义的缺席:从拉格的思想看“教科书争议”

    涂诗万;杨永炎;

    拉格是美国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家的代表。他主编的中学"社会科学"课教科书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早期遭遇巨大争议。拉格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立场是这次争议的重要原因。拉格思想的主体属于自由主义,然而在目的论和方法论方面亲近社会主义。整体上看,拉格思想违背了保守主义的六条原则,疏离了主流的保守主义。而美国的基本民情是保守主义,因此保守主义在拉格思想中的缺席,招致了传统势力的严厉批评,并使他在"教科书争议"中迅速落败。这表明美国教育中存在一种巨大的保守主义传统。保守主义和进步主义共同塑造了美国20世纪的教育。

    2020年12期 v.49;No.401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全球教育展望》征订启事

    <正>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课程所秉持"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家队"。

    2020年12期 v.49;No.40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