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探索技术支持的创新驱动学习——访弗朗索瓦·塔迪教授

    张晓蕾;汪潇潇;徐芦平;

    当前,技术支持的学习主要以教授既有知识的"慕课"模式为主。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式应重视探索创新驱动学习(innovative-oriented learning)。塔迪教授指出,面向未来的学习和人才培养需致力于培育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解决未知难题。因此,构建学习与创新的"第三空间",为创造性人才的培育给予系统性支持尤为必要。展望未来,转变学习范式、升级智能技术及制定教育政策将对持续推进技术支持的创新驱动学习有所助益。

    2020年10期 v.49;No.399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深度学习分层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考察

    郑东辉;

    教育目标分类学隐含深度学习分层思想,从中选择两个领域的目标分类进行解析。本研究选择认知目标分类中的布卢姆分类、安德森等人的修订版、彼格斯等人的SOLO分类进行解读与综合,归纳出两个层级的深度学习目标,分别是联系与迁移、批判与创造。本研究选择综合性目标分类中的霍恩斯坦的四领域五层级、马扎诺等人的三系统六水平进行解构与整合,理出三个层级的深度学习目标水平,分别是适应情境,分析与应用知识;执行监控,建构自我认知;坚持信念,展示自我。深度学习的目标分层对于课堂评价实践具有导向与指示意义,具体表现为:有助于明晰评价的目标指向及其层次;有助于选择适合深度学习目标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设计引发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有助于开发观测深度学习程度的评价技术。

    2020年10期 v.49;No.399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特征与提升对策

    张光陆;

    深度学习需要高质量的师生话语互动,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师生话语互动IRF(E)结构以及课堂话语互动环境不利于激励和支持学生的"高阶思维",不能满足深度学习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分析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的特征以及提出改进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研究指出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是指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或者以某种方式构建共同理解而参与的一种协同性的、持续性的努力,具有延展性、探究性、互惠性、合作性与批判反思性等特征。提升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需要如下对策:重建教师角色,提升学生的话语互动能力,构建适切的课堂话语互动基本规则以及精心设计课堂话语互动任务等。

    2020年10期 v.49;No.399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构建理路

    刘晓;郁珂;杜妍;

    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构建了包含职业了解、自我观察、职业探究、职业体察、职业陶冶、自我评价六个主题的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理论框架,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学校与家长、社会力量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日"和职业调研活动,以及学校与职业学校、职业体验馆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实施对策。此外,提出多方参与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评价共同体的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2020年10期 v.49;No.399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 西方社会情感学习的成功密码:核心场域与关系网络

    田雪葳;解淑暖;王晶莹;孔凡贵;

    西方的社会情感学习研究由来已久,在国际社会组织以及国家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形成了风靡全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情感学习的核心场域,深度剖析了基于学校和课堂的行动及评估活动;接着系统研究了西方社会情感学习的关系网络,揭示了以循证为导向的多元协同环境的构建;最后从探索社会情感能力的作用过程、开发跨学科课程群、形成和谐的校内外多维关系网、建构认知发展与社会情感能力相辅相成的生成机制这四个层面,对西方社会情感学习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本土行动提出了展望。

    2020年10期 v.49;No.399 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学科教育新视野

  • 中国和德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功能比较

    徐斌艳;

    这次中国和德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首次提出培养数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并以建立数学素养驱动的学业评价标准为亮点,包含着学业考试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学业评价设计紧紧围绕各自的数学素养内涵。中国采用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成就观,根据毕业指向划分质量水平。德国的学业评价标准主要以识记、理解和应用划分水平,且构建了细化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中国继续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保障学业评价有序推进。德国各州保持在学业评价管理上的自主权,但都遵守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评价标准。同时,德国在初中和高中拥有相似的数学素养评价框架。这些机制上的创新值得我们思考。

    2020年10期 v.49;No.399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 中美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比较研究

    吴刚平;庄燕泽;

    为强化日益重要的语文素养,中国语文课程和美国英语课程都提出跨学科整合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比较中美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跨学科整合设计理念与路径发现,我国语文课程设计总体上采用了语文学科单向整合的思路,重在理念倡导和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而其他学科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大多集中于学科内容的表达,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缺少结构性安排和专业规范。美国英语课程则更强调跨学科双向整合,主要通过设定文学类与信息类文本并重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同时设定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科目中的阅读与写作素养及其具体维度的学段标准和年级细目标准。美国英语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的思路可以为中国语文课程提供某种参照和借鉴。

    2020年10期 v.49;No.399 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劳动教育专题

  •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余文森;殷世东;

    劳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既是促进人的"完成"的基础,又是培育"完整的人"的必要路径。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类型。该课程设置的旨归是传承人的"劳动基因"(人的本性),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促进人的"完整"发展。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以及与学科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融合等途径和方式,才能推进该课程常态化实施,以实现其开设目标。

    2020年10期 v.49;No.39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申国昌;申慧宁;

    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望历史,古代劳动教育的缺失、近代劳动教育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曲折探索都为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立足现实,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回归,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有效实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切实需求。因此,要正视劳动教育价值、坚定劳动教育目标、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营造劳动教育环境,让劳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强国建设。

    2020年10期 v.49;No.399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从“劳作学校”到“普职融合”: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嬗变、特征与启示

    任平;贺阳;

    德国劳动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价值内涵历经三次重大的转变:强调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有效联结、为职业选择与企业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协助解决社会劳动的现实问题。随着工业4.0进程的不断推进,德国学校劳动课程也步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其课程建设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解决职业、生活问题的劳动能力;内容涉及家政、技术、经济与职业劳动领域;课程设置凸显综合性、模块性以及跨学科性;课程实施以行动力为导向,并辅以专业的师资队伍与教学设备。本文旨在探究德国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当前我国学校劳动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020年10期 v.49;No.399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全球教育展望》征订启事

    <正>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课程所秉持"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家队"。选择本刊的理由本刊有您感兴趣的领域:1.课程教学基本理论2.教材研究3.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4.教育评价制度改革5.儿童研究6.教师教育研究7.学科教育新视野

    2020年10期 v.49;No.39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