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蕊;
本研究以4 540名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为对象,分析就读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两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就读于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在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方面均显著好于就读于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研究进一步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人及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学生个人和家庭特征是解释学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学校教师水平、教养方式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020年05期 v.49;No.394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王蕊;
本研究以4 540名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为对象,分析就读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两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就读于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在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方面均显著好于就读于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研究进一步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人及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学生个人和家庭特征是解释学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学校教师水平、教养方式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020年05期 v.49;No.394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徐华女;洪慧芳;
本研究探讨外来工子女感知的教师正义对其学习动机的预测作用,以及学业控制感和求学无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泉州市某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181名4—8年级学生参与研究,完成自我报告的教师正义、学业控制感、求学无意义感和学习动机的测量。结果表明,感知的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均正向预测学习动机,学业控制感在该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求学无意义感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教师分配正义对学习动机无显著预测作用,但可正向预测学业控制感并负向预测求学无意义感。因此,在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既可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通过提高学业控制感和降低求学无意义感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明上述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教师正义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提出促进教师正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行动策略。
2020年05期 v.49;No.394 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徐华女;洪慧芳;
本研究探讨外来工子女感知的教师正义对其学习动机的预测作用,以及学业控制感和求学无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泉州市某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181名4—8年级学生参与研究,完成自我报告的教师正义、学业控制感、求学无意义感和学习动机的测量。结果表明,感知的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均正向预测学习动机,学业控制感在该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求学无意义感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教师分配正义对学习动机无显著预测作用,但可正向预测学业控制感并负向预测求学无意义感。因此,在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既可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通过提高学业控制感和降低求学无意义感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明上述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教师正义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提出促进教师正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行动策略。
2020年05期 v.49;No.394 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张佳伟;徐瑛;
家庭教育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城乡迁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随迁子女家庭,采用质性研究的策略,以对234户家庭的大范围入户调查为基础,试图探寻这部分群体在城乡流动中的家庭教育适应策略的建构过程。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和呈现,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承担主体呈现多元特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呈现趋向城市化与内卷化相交织的特征;同时,流动人口入学政策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适应策略的重要因素。
2020年05期 v.49;No.394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张佳伟;徐瑛;
家庭教育是流动人口家庭化城乡迁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随迁子女家庭,采用质性研究的策略,以对234户家庭的大范围入户调查为基础,试图探寻这部分群体在城乡流动中的家庭教育适应策略的建构过程。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和呈现,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承担主体呈现多元特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呈现趋向城市化与内卷化相交织的特征;同时,流动人口入学政策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适应策略的重要因素。
2020年05期 v.49;No.394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邱德峰;李子建;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学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个性、多元、可持续成为了当前学习的主要标识。在终身学习的境脉下,学习主体将由"学生"向"学习者"转变,而"学习者身份"(learner identity)也将是"学生身份"(student identity)的新图像。学生向学习者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理实依据及必然性,这可以从"学生"概念本身的潜在局限、学习场域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以及学习评价方式变革的驱动等方面获得理解。而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学习者身份不仅凸显了"以学习者为本的个性化学习取向""以‘做中学’为核心的进步教育取向",也意味着让学习者"发声"的解放教育价值取向。提倡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旨在促使学生学习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扩大和重塑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自觉性。
2020年05期 v.49;No.394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邱德峰;李子建;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学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个性、多元、可持续成为了当前学习的主要标识。在终身学习的境脉下,学习主体将由"学生"向"学习者"转变,而"学习者身份"(learner identity)也将是"学生身份"(student identity)的新图像。学生向学习者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理实依据及必然性,这可以从"学生"概念本身的潜在局限、学习场域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以及学习评价方式变革的驱动等方面获得理解。而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学习者身份不仅凸显了"以学习者为本的个性化学习取向""以‘做中学’为核心的进步教育取向",也意味着让学习者"发声"的解放教育价值取向。提倡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旨在促使学生学习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扩大和重塑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自觉性。
2020年05期 v.49;No.394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周金燕;
过去十多年,有关非认知技能的研究迅速增长,并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的新兴热点。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和可培养性达成共识,但在有关概念、内涵和如何测量的问题上充满争议,这限制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推进。本文在充分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非认知技能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非认知技能的概念辨析、内涵和框架的分类探讨,以及心理学和经济学测量方法的进展及融合,期望为后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2020年05期 v.49;No.394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周金燕;
过去十多年,有关非认知技能的研究迅速增长,并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的新兴热点。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和可培养性达成共识,但在有关概念、内涵和如何测量的问题上充满争议,这限制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推进。本文在充分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非认知技能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非认知技能的概念辨析、内涵和框架的分类探讨,以及心理学和经济学测量方法的进展及融合,期望为后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2020年05期 v.49;No.394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高德胜;
当今社会,人的活动范围、接触面前所未有地扩大,也因而更加需要宽容。对宽容的理解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宽容的"积极概念"实际上不是宽容,而是与宽容并行的另外一些处置差异的方式。严格意义上的宽容是我虽然否定他人的观念与做法但主动选择不去干预,呈现出一种"双重否定"结构。宽容从来都不是无底限的,对不可宽容的言行宽容不是美德而是败德。宽容作为美德,体现在对多样性的保护、对他人自主的维护、对他人的善意、对自我的克制等方面。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宽容教育却有特殊的难度。学校教育虽然有自在的宽容教育效果,但自觉的宽容教育需要从教育自身的宽容、认可性尊重的示范、开放心灵的培育、宽容教育的迎难而上等几个方面努力。
2020年05期 v.49;No.394 6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高德胜;
当今社会,人的活动范围、接触面前所未有地扩大,也因而更加需要宽容。对宽容的理解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宽容的"积极概念"实际上不是宽容,而是与宽容并行的另外一些处置差异的方式。严格意义上的宽容是我虽然否定他人的观念与做法但主动选择不去干预,呈现出一种"双重否定"结构。宽容从来都不是无底限的,对不可宽容的言行宽容不是美德而是败德。宽容作为美德,体现在对多样性的保护、对他人自主的维护、对他人的善意、对自我的克制等方面。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宽容教育却有特殊的难度。学校教育虽然有自在的宽容教育效果,但自觉的宽容教育需要从教育自身的宽容、认可性尊重的示范、开放心灵的培育、宽容教育的迎难而上等几个方面努力。
2020年05期 v.49;No.394 6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张添翼;杜时忠;连帅磊;
为探讨学校制度如何影响学生品德,本研究以制度情境观为理论基础,以民主化、道德化为作用机制,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量表以及自编的学校制度情境量表、民主化量表、道德化认知量表、道德行为经验量表、假设情境—道德认知量表和假设情境—道德行为倾向量表对7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初中生道德;(2)学校制度情境的民主化程度和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是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两个重要维度;(3)民主化程度对初中生道德行为影响更大,道德化认知对假设公平情境的认知影响更大;(4)学校制度情境对初中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大于对道德认知、道德敏感性的影响;(5)无论是认知情境还是行为情境,学校制度情境的道德性越明显,对学生的品德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心理机制,建议推进学校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加强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教育。
2020年05期 v.49;No.394 8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张添翼;杜时忠;连帅磊;
为探讨学校制度如何影响学生品德,本研究以制度情境观为理论基础,以民主化、道德化为作用机制,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量表以及自编的学校制度情境量表、民主化量表、道德化认知量表、道德行为经验量表、假设情境—道德认知量表和假设情境—道德行为倾向量表对7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初中生道德;(2)学校制度情境的民主化程度和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是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两个重要维度;(3)民主化程度对初中生道德行为影响更大,道德化认知对假设公平情境的认知影响更大;(4)学校制度情境对初中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大于对道德认知、道德敏感性的影响;(5)无论是认知情境还是行为情境,学校制度情境的道德性越明显,对学生的品德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心理机制,建议推进学校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加强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教育。
2020年05期 v.49;No.394 8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熊和平;方庆圆;
应用题叙事是社会数理生活方式的镜像。应用题的人物关系及其话语特征表征了学生的数理生活语境与价值结构。应用题的编写机制、叙事门类与方式,折射了特定时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学的基本母题。数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为解读应用题叙事的知识社会学性质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框架。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题创作,需要容纳多样性生活价值指向,开放数理生活的阐释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2020年05期 v.49;No.394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熊和平;方庆圆;
应用题叙事是社会数理生活方式的镜像。应用题的人物关系及其话语特征表征了学生的数理生活语境与价值结构。应用题的编写机制、叙事门类与方式,折射了特定时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学的基本母题。数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为解读应用题叙事的知识社会学性质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框架。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题创作,需要容纳多样性生活价值指向,开放数理生活的阐释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2020年05期 v.49;No.394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谢明初;王尚志;
创造力是推动数学发展的源动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正成为评价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基础数学教育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却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比较数学创造过程与数学学习过程,分析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特征;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教育目标,数学学习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并提出数学创造力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题。
2020年05期 v.49;No.394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谢明初;王尚志;
创造力是推动数学发展的源动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正成为评价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基础数学教育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却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比较数学创造过程与数学学习过程,分析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特征;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教育目标,数学学习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并提出数学创造力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题。
2020年05期 v.49;No.394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