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德国初等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柯雅梅;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呈现了对德国初等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变革与未来期望的讨论。访谈介绍了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过程。与过去几年相比,目前德国数学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建模能力。"每个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知识"的理念和PISA-2000对德国的消极结果是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也面临着一些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文中重点关注平衡问题、一致性问题、课程问题、班级组织形式问题、教育技术问题、教师教育与发展问题。同时,本文也关注德国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对于未来的展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则、有独立思考的潜力是德国数学素养的三个主要内容。

    2017年11期 v.46;No.364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核心素养

  • 论科学素养的“日常实践”转向

    肖思汉;

    科学素养是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关于它究竟"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美国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习得、技能训练、本质理解、价值意识、社会参与、身份认同、读写本义等诸多观念之间的争论后,呈现出一种从"职业科学"转向"日常实践"的趋势,尤其明显地表现在2011年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中。这一"日常实践"的科学素养观强调科学理论与方法、认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以及为解决日常问题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观念下,科学教育应促进学生对科学认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在日常情境与科学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辨别与表达科学信息的能力。

    2017年11期 v.46;No.364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法国中小学的“共同基础”与课程改革

    罗杰-弗朗索瓦·戈蒂埃;赵晶;

    法国素有中央集权和自我中心的知识教育传统。为应对教育大众化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法国教育部出台了很多突破教育传统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特别是通过"共同基础"的课程政策推动课程范式的重建。"共同基础"在思考与交流的语言、学习的方法与工具、人格与公民性的形成、自然与科技的系统、理解世界以及人类活动等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正在重新定义学校知识和儿童习得场所。

    2017年11期 v.46;No.364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课程与教学

  • 英格兰课程质量保障的组织与实施

    沈伟;孟宇;

    英格兰推行国家课程以来,课程的质量保障机制也随之变革。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办公室与资格和考试监督办公室逐渐发展为保护学习者利益的独立机构,分别从过程和结果环节保障课程实施。具体到过程评估环节,表现为以学校风险评估为起点的诊断与定位,聚焦"教、学、评"的学校现场调研,通过官方网站及时发布评估报告。这一系列做法提高了课程质量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我国课程质量保障的价值、运作方式、人员配备等有所启发。

    2017年11期 v.46;No.364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深度学习研究述评:内涵、教学与评价

    温雪;

    教育学领域的深度学习研究,其实质是在回应社会环境变革对人的诉求中,对学习本质的回归。深度学习的已有研究主要呈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立场,是学习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二者观点的交织,并逐渐融合于复杂环境中的学习研究,最终达成对学习本质的阐释。深度学习的内涵包括学习目标、动机和态度,以及学习者与知识、环境和自我等三种关系的整体构建,相关研究可以为深度学习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借鉴。

    2017年11期 v.46;No.364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教师教育

  • 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及其变迁——基于“集体意识”理论的社会学分析

    石亚兵;

    乡村社会的整体变迁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乡村教师流动动力的研究需超越已有理论研究范式,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在本研究中,这种视角是基于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视角,即以乡村社会"集体意识"变迁为分析框架,认识不同时期构成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具而言之,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经历了"礼"、"个人主义"和"迷茫漂泊感"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这三种"集体意识"分别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出现"坚守"、"单向流动"与"无序流动"三种对应形态。

    2017年11期 v.46;No.364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美国职前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途径与趋向

    周坤亮;

    近二、三十年以来,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在美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探讨了美国职前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三种基本途径,即"基于规范"的途径、"应用理论"的途径和"案例分析"的途径,及其走向一种"混合的案例分析"途径的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开展职前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有益启示。

    2017年11期 v.46;No.36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教育政策

  • 教育综合改革的利益主体与协调机制

    陈华;

    教育综合改革涉及政府系统所代表的公共权力主体、学校系统所代表的事业承办主体和社会系统所代表的事业需求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特别是构建共同利益扩大机制、局部利益引导机制和冲突利益化解机制,促进教育领导权益、教育办学权益、教育需求权益等多重供需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事业尤其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持续优化发展。

    2017年11期 v.46;No.364 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研究——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例

    程红兵;

    本文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案例,从学校公共治理体系重塑、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重塑两个方面总结相关实践经验,梳理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路径及其规律,探索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治理体系如何实现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变革。

    2017年11期 v.46;No.364 9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教育实证研究

  • 主动在场的本分人:农村学生家庭文化资本的实证研究

    胡雪龙;康永久;

    已有的研究认为,阶层划分的起点在家庭,学校就算有心发挥作用,与家庭和儿童自己的作用比起来也是消极的。据此,农村学生被学校教育筛选出去或考不上好大学,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有意外,也只是漏网之鱼或个人奋斗的结果。本文借助质性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在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他们的成功不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家庭强调的"本分"与学校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因此,他们在教育中得以表现出一种"主动在场"的状态,最终获得学业成功。

    2017年11期 v.46;No.364 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的差异

    朱琳;涂薇;叶松庆;

    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意义建构和网络实践的逻辑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网络空间舆论态势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1708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调查数据,分别以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为分组变量,运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差异性概括。

    2017年11期 v.46;No.364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征订启事

    <正>全球教育展望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课程所秉持"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专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2017年11期 v.46;No.36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诚邀

    <正>《全球教育展望》秉持"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主要关注五大领域:1.国际教改战略2.课程理论与政策3.教学理论与技术4.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5.教师教育改革近期将设置名家专访、核心素养、儿童研究、课堂转型、评价创新、中考高考

    2017年11期 v.46;No.364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