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

    冯嘉慧;

    深度学习缘起于人工智能中多层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而引申至教育学领域成为近来提倡的深度学习。前者主要指人工智能中的多层结构高级智能系统,应用于图像及语音识别、阿尔法围棋,等等。后者主要指以提升创新能力等高端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有效学习方式。教育学意义上的深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升人的高层次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关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或科学探究)、多维表征学习、有思考的做中学、主动学习,等等。深度学习虽然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其代表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学习策略是根植于近一个世纪来的认知、学习和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可以从复杂理论、隐性学习、整体学习等已有的学习理论中获得相关的理论支持。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深度学习不只是hands on,更重要的是minds on。

    2017年09期 v.46;No.362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核心素养

  • 关于数学素养测评及其践行

    徐斌艳;蔡金法;

    该文首先以比较视角分析美、芬、德与新等四国数学素养测评实践。研究表明,四国都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测评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芬兰还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四国的测评旨在诊断教学并改进教学。对测评的组织与管理则各具特色,美国与新加坡委托机构或团队开发、实施测评,德国从国家层面开展测评,芬兰则更强调教师在测评中的主导作用。为践行素养测评,该文以数学交流与数学情感素养为例介绍测评工具与技术。

    2017年09期 v.46;No.362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素养教育

    周小勇;

    全球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介绍了全球素养的定义及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全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描述了全球素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模式和方法,并探讨了全球素养教育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2017年09期 v.46;No.362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课程与教学

  • 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及其启示

    杜文彬;

    基于PISA考试的结果以及21世纪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澳大利亚自2008年起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并在课程形态、学段分布、修习机会、科目设置与课时分配上都展现出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注重公平、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澳大利亚本次课程结构调整中将各学科领域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为各种能力分学年制定学业成就标准以及对跨学科主题教育的重视都对我国课程结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2017年09期 v.46;No.362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文化创伤教育的三个基本论争——以犹太大屠杀的教学为例

    齐立旺;

    文化创伤是集体成员因对于某个惊恐事件的记忆,觉知到彼此共享的苦难而产生了共同的身份认同,从而在集体意识中留下的创伤印记。本文以犹太大屠杀的教学为例,讨论国外文化创伤教育中的三个基本论争。在教育目标上,主要的争论在于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两种不同取向;在年龄适切性上,主要的争论在于何时对学生开展大屠杀教育;在仇恨言论(主要是大屠杀否认言论)的处理上,主要的争论在于是否以及如何使其参与课堂讨论。

    2017年09期 v.46;No.362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道德与法治教育

  • 知识生产视角下我国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刘峻杉;平和光;

    我国德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需要建立在系统化反思基础之上。本文从知识生产的认识维度和组织维度出发,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与代表性文献的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地区近二十年的德育研究进行了特征描述和反思。研究发现,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内容、方法和类型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精细化、实证性的研究相对欠缺。提升我国德育研究的专业性,需要达到价值层面、操作层面、评价与批判层面三个维度研究的均衡化,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以提升德育研究生产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引导作用和"学派"的自主建构作用以获得思想创新取向的知识和求得共识取向的知识的整合。

    2017年09期 v.46;No.362 61-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德育改革的伦理学视角

    刘良华;

    德育改革总会出现不同的主张。德育改革的冲突背后隐含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伦理学分歧。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德育的基础是个人的自然情感和个人的自然权利。立足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德育改革重视个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权利的追求与满足。理性主义伦理学要么强调共同体的公共福祉要么重视个人的纯粹善良意志。理性主义伦理学主要适用于据乱世的德育意识形态;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适用于太平世的德育意识形态。小康社会或升平世的德育往往选择中庸观念。中庸主义伦理学意味着既重视个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权利的满足,同时又强调以理制欲。

    2017年09期 v.46;No.362 7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教育质量监测

  •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表现及诊断——基于深圳市L区的质量监测分析

    郭元祥;夏玉环;李新;

    实践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认识世界、利用工具在特定情景中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参与社会交往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和和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性实践能力、工具性实践能力和交往性实践能力三大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关键指标及行为表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深圳市L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构建实践能力监测系统,促进实践能力发展,关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社会性投入,是当前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要求。

    2017年09期 v.46;No.362 86-10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 质量监测视角下的美国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

    黄瑾;王晓棠;

    在当前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全球化追求之背景下,基于质量监测的视角加强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估已受到空前关注。美国的早期儿童评价方案体现了其较为突出的特点,即评价目的聚焦于促进儿童发展、推动政策制定;评价内容体现多元化,同时关注学习结果和能力导向;评价工具显现以观察评定量表和叙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系统组织彰显出评价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协商,评价数据全面公开的特点。它对于思考和构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质量监测内容指标、建设多元化评估工具等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2017年09期 v.46;No.362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诊断与改进: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研究

    周寅;汪霞;

    通识课程教学的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哈佛大学为个案,通过分析其评价组织架构、评价方式手段以及教学提升策略来探究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哈佛大学采取"监控-诊断-改进"的路径,师生作为评价主体积极参与各类评价活动,形成了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通识教育质量评价文化。

    2017年09期 v.46;No.36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正>为促进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拟举办"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研讨会。主办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会议日期2017年11月3-5日(11月2日报到)报名截止时间为2017年10月10日

    2017年09期 v.46;No.36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 诚邀

    <正>《全球教育展望》秉持"全球视野,中国行动"的办刊理念,追踪国际教育改革战略与学术前沿,研究中国课程大变革的现实,讲述课程教学的精彩故事,引领"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潮流。本刊主要关注五大领域:1.国际教改战略2.课程理论与政策3.教学理论与技术4.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5.教师教育改革近期将设置名家专访、核心素养、儿童研究、课堂转型、评价创新、中考高考改革、普职融合、中国课程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员专业标准、课程实施监测等专栏。

    2017年09期 v.46;No.362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