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教育基本理论

  • “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

    王志强;黄兆信;李菲;

    创新驱动强调通过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发明创造去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大学在这一阶段中发挥着愈加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以大学为中心也可以构建起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因此,创新驱动战略下中国大学的变革需要从理念、结构、制度三个维度入手,重塑大学的理念,构建以大学为知识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营造自由、开放、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建立大学变革的制度体系。

    2015年11期 v.44;No.340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解释学视角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内涵与价值

    张光陆;

    目前由于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本体研究,导致诸多学校教育融合的方法相互矛盾,甚至阻碍了真正的融合;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对话,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前提在于批判反思,过程需要情感投入;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可有效促进融合参与者认知的共同发展、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教化的提升。

    2015年11期 v.44;No.340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生存、专业与正义:芬兰、加拿大教师组织比较研究

    张淑萍;范国睿;

    教师组织是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大作用。芬兰教育工会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师联盟在本国和本地区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组织目标定位上均体现出工会主义、专业主义和社会正义取向。这两个教师组织在相似的目标取向下进行运作,却面临完全不同的发展境遇。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三种取向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且受到本国和本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从两者的运作经验中可以看出,社会正义取向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组织的发展趋势。

    2015年11期 v.44;No.340 24-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跨文化能力”框架的确立——以欧盟INCA项目为例

    蒋瑾;

    欧盟INCA项目,源于英国科学、工程、制造技术协会(SEMTA)呼吁为年轻人提供适用于整合欧洲层面的跨文化培训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青年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其在整个欧洲范围内的竞争力,适应因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跨文化工作和生存环境。该项目受到欧盟委员会达芬奇计划资助,来自全欧洲的十四个工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可用于评价的"跨文化能力"框架的确立是该项目的重要的成果之一,该框架将跨文化能力划分为"包容能力"、"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三类能力,并将每一类能力的发展都划分为"基本能力"、"中级能力"和"充分能力"三个级别层次。对传统"跨文化能力"划分维度进行重新理解和再分类,重新确立"跨文化能力"的基本结构,并基于社会群体适应性的要求设计了进阶目标。该框架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和方向,对于我国的跨文化能力结构研究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5年11期 v.44;No.340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香港地区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的动因及其历程——以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

    朱志勇;高鸾;韩倩;

    本文基于对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实地调研,根据资料的分析,我们将香港地区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的动因与历程划分为:项目初创期,大学教授主导的主动借鉴型诱致性制度改革;项目自费期,市场机制主导的经济倾向型强制性制度改革;项目增长期,制度环境主导的模式移植型结构性制度改革;项目发展期,人本机制主导的问题解决型支持性制度改革等四个阶段。本研究发现香港地区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经历了从学校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变化,同时研究指出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贯穿所有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阶段;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持续对教育博士项目制度改革产生影响等特征。

    2015年11期 v.44;No.340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学科教育

  • 我国八年级学生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水平调查与分析

    徐斌艳;朱雁;鲍建生;孔企平;

    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我国八年级学生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水平,为数学学业评价提供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国际比较构建由能力成分、能力水平和数学内容构成的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框架,进而细化能力成分与能力水平,编制测试工具;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被试数学交流能力相对较强;在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数学表征与变换能力表现较为稳定,数学推理能力中的论证推理上表现差强人意。研究发现男女被试在数学学科核心能力上表现没有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同。在地区内部数学学科核心能力呈现城际差异。

    2015年11期 v.44;No.340 57-6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 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经历体验的差异研究

    迟少辉;王祖浩;

    基于ROSE(Relevance of Science Education)调查问卷及科学学业测试作为研究工具,本研究调查了上海市共3611名九年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经历的体验情况,并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科学学业水平的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经历体验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选择倾向及不同性别、科学学业水平的学生间的差异,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2015年11期 v.44;No.340 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传统的变容:低年级母语教科书的形制问题

    顾欣;沈章明;

    低年级母语教科书的形制演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简帛时期,木觚教科书易携带、便于识记、学程清晰。纸书时期,母语教科书呈现专题化、功利化特色,重视内容而忽略装帧质量。晚清民国引进现代教育理论和印制技术,母语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制都有新变化。现行母语教科书装帧质量不高,应该强化历史责任感,更新母语教育理念、目标和方法,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形制创新。

    2015年11期 v.44;No.340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教育神经科学

  •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教师专业的重构与发展

    高振宇;

    教育神经科学的兴起对教师的专业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但是我国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非常欠缺脑科学方面的系统知识以及开发基于脑的教育策略的能力,因此还难以胜任"教育工程师"的角色。由于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大,所以未来教师教育的设计与实践者们应当将教育神经科学课程纳入到教育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教师在创造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动性与力量,并加强他们与脑科学各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2015年11期 v.44;No.340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情绪的跨文化普遍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艾卉;周慧;黄宇霞;

    情绪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一直是情绪跨文化研究争论的问题。早期的研究者将情绪视为一种生物现象,认为它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高级社会心理功能的情绪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情绪识别的异族效应和情绪调节的文化特异性都是情绪跨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在教育情境下也存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对情绪行为及人格的塑造作用,做好微观文化环境建设,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文化格局,做好学生的情绪品质塑造工作。

    2015年11期 v.44;No.340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睡眠与学习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

    刘志远;李继利;王亚鹏;

    睡眠是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作为一种自适应的、保护性活动,睡眠是个体恢复体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对恢复体力,而且对恢复脑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后续学习和记忆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保持。有关睡眠与学习记忆的相关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睡眠观,而且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5年11期 v.44;No.340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神经机制及其对第二语言教育的启示

    陈菊咏;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会出现分化,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不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大脑神经处理机制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现有的神经科学研究水平已经有可能根据个体的神经生理特点来预测学习者将来的表现。因此在外语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这样一套预测机制,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学习者的外语教学项目。因为动作表征对言语的神经处理极其重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着重建立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动作表征。

    2015年11期 v.44;No.340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