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论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的观点

    张文军;

    本文通过访谈法,呈现了浙江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罗卫东教授对普通高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首先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基本价值观、基本的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第二,普通高中课程定位应该在强调基础性和普遍性、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选择性与多样性。第三,课程结构应该从人作为有机整体和作为批判性社会公民的角度出发来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批判思维为核心的哲学学习。第二层次包括人的感性能力维度和理性能力维度的学习;第三层次指联结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社会应用的能力的学习。在课程实施方面,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他也提出课程改革决策应该是个审议过程,需要寻求平衡的艺术。

    2013年07期 v.42;No.312 3-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课程与教学

  • “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

    张旸;蒙泽察;

    人们对"教育需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课改创生了空间和可能性。"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是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创生的高效课堂教学,但二者在倾向性上却存在着价值的统一性。从宏观限度和课堂教学结构自身的主体、内容与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的微观限度对其二者进行反思,从而实现从效仿到整合,"模式化"向"去模式化"的转变,形成互动、共生及再造的联动的课程与教学观理论体系与联结效应实践共生机制。

    2013年07期 v.42;No.312 10-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 教化性课程:内涵与实施

    张光陆;

    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被视为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教化理论。基于课程概念重建的教化性课程批判地借鉴了德国教学论中的教化思想。从根本上讲,教化性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形成。这种自我形成是一种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精神形成,这可以有效消除教育概念的"社会工程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化性课程的实施更多依赖于课程研究而非教学。

    2013年07期 v.42;No.31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

    杨道宇;

    课程文本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味"。课程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化于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与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它具有区别于"意味"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不依赖于读者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自主性";二是读者只能按照课程文本的"意义"自身所给出的那样而予以接受的"被给予性";三是通过共有、共识和公用而表现出来的"公共性"。课程文本的"意味"所反映的则是课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文本的"意义"对读者的存在所指示的可能性,它具有区别于"意义"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映课程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之间内在关联的关系性;二是由读者的自主建构而得以不断生成的人为性;三是来源于读者个人生活并服务于读者个人生活的私人性。

    2013年07期 v.42;No.312 26-3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教育基本理论

  • 大道泛兮:赫尔巴特教育学思考的辩证特性及其与杜威的比较

    彭正梅;

    赫尔巴特教育学尽管具有理性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但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思考。他强调以教育机敏为中介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尽辩证,强调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专心与审思的互动。从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思考与杜威的实验主义的辩证思考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学的使命和宿命:辩证思考与形式思考的永恒互动。

    2013年07期 v.42;No.312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

    文娟;李政涛;

    当代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以全球眼光透析中国问题,包括"问题的全球性","眼光和视角的全球性","方法的全球性"和"思维方式的全球性"。研究者在跨学科、跨主体、跨语言、跨文体过程中,形成跨文化能力。学会"坐在中国身上"思考全球问题,创造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为此需有中国自觉和中国立场,基于中国本土进行长期教育实践,形成全球视野下"国际化"转化能力与表达能力。

    2013年07期 v.42;No.312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作为文化符号的“莫言”:对创新中国教育文化观的启迪

    潘涌;

    "莫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莫言圆满地实现了从"教育之不幸"到"文学之辉煌"的转换:小学生莫言的课外阅读欲从语文教师的"教育宽容"和"教学睿智"中获得井喷式的释放、其言语表现意识得到深度唤醒;辍学离校后,不期然与自然主义教育邂逅,伴随着感官的愉悦而获得身心自然的成长与满足;"后学生时期",莫言自觉守护文学创作的"才气"与言语表现的个性。"莫言"对创新中国教育文化观的启迪是:教育固然需要通过门类齐全、循序渐进的文化课程来奠定每个个体生命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所必要的文化积淀,但其最终宗旨并不在于用某种适应既往社会的文化范型来高度"同化"千差万异的鲜活个体,而是要"异化"人———使每一个天赋不同遗传基因、深蕴不同发展可能的个体人,成长为获得某些由自己选择的文化积淀、最大化弘扬独特的潜才潜能、从而立身浩瀚世界而永不为他人所取代的特殊"自我"。

    2013年07期 v.42;No.31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教师教育

  • 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

    夏正江;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法日渐应用于职前教师教育。为了探索这种教学法的实际效果、应用条件与操作策略,笔者以自己面向师范生开设的一门案例教育课程为载体,展开了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它的成功实施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为了揭示这些条件,论文结合自己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反思,对事关案例教学成败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12条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行动建议。

    2013年07期 v.42;No.312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优化学前数学教育的思考:幼儿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M-PCK)评估

    黄瑾;

    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优化和改进教学的重要考量指标。本文基于对数学领域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已有研究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幼儿教师的学前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M-PCK)评估之基本要素、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发现,并由此提出PM-PCK评估对改善和优化学前数学的意义以及如何将PM-PCK访谈评估的思路应用于教师培训和教研的若干建议。

    2013年07期 v.42;No.312 73-7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苏格兰高中科学课程改革研究

    杨娟;廖伯琴;

    苏格兰高中新科学课程将在2013年-2014年间开始实施。新科学课程调整了课程目标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精简和更新了课程内容,增设了资格课程。新课程的特征是凸显科学课程的连贯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体验和应用能力培养,注重STEM和跨学科融合,体现课程计划和实施的灵活性。

    2013年07期 v.42;No.312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澳大利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

    钱小龙;汪霞;

    21世纪的普通高中教育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但改革与进步始终是不变的主题。课程问题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不仅应该有课程实施行为方式的完善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推进深层次的课程理念与课程制度的创新。澳大利亚制订了统一的国家课程体系以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基本质量,但与此同时鼓励不同的中学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高中课程改革,具体体现为通过积极开展STS教育强化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广泛开设VET课程以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课程的整合、通过大力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合一的课程体系以强化课程的多样化和学生发展的多元化,以及通过积极倡导ICT能力培养强化信息素养培养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2013年07期 v.42;No.312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美国大学学科发展与流变趋势及其启示

    严玉萍;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在不断调整。新学科不断产生,也总有学科在消亡。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学科发展相对成熟,符合学科的合理生态。美国35年来学科的流变及学科建设的经验为我国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

    2013年07期 v.42;No.312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学科教育

  • 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王晶莹;郭东辉;

    科学探究是当今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问题凸显,成为制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瓶颈,本文根据PISA的指标体系,构建了认知、情境和内容三维测评框架,9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并设计混合问卷调查北京四所高中,进行师生访谈,以期对我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提供启示。

    2013年07期 v.42;No.312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李玉贵;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备课式文本解读旨在确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大致上需要经历从整体粗略解读到具体细致解读,进而到整合审视教学内容的"总-分-总"过程。在备课式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发现、挖掘、甄别、筛选、决定与组织,必须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013年07期 v.42;No.312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公民身份认同:思想品德类学科的核心能力

    许瑞芳;沈晓敏;

    身份是连接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公民身份是个体基本的社会身份。公民身份必须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其中,公民教育是促进学生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思想品德类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承担公民教育的学科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和学科核心能力的诉求必须回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即形成学生的社会身份认同能力,尤其是公民身份认同能力。

    2013年07期 v.42;No.312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