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 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

    Ellen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本文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目前美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形成性评价。在简要的背景回顾和文献综述之后,文章将提出我们建构的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接着,本文将从我们围绕形成性评价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及我们自身的探索出发,讨论形成性评价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最后便是根据这些新问题,分析如何进一步理解形成性评价。

    2012年04期 v.41;No.297 3-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

    Ellen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本文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目前美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形成性评价。在简要的背景回顾和文献综述之后,文章将提出我们建构的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接着,本文将从我们围绕形成性评价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及我们自身的探索出发,讨论形成性评价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最后便是根据这些新问题,分析如何进一步理解形成性评价。

    2012年04期 v.41;No.297 3-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专家访谈

课程与教学

  • 西方课程史的研究路径及内涵探析

    陈华;

    课程史在西方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奠基和多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课程史已经形成八种以上的研究路径,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克利伯德的关注利益冲突的课程思想史、坦纳夫妇的关注主流思潮的课程思想史和古德森的关注具体科目演进的学校科目社会史三种路径。通过这些研究路径的确立,课程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可以界定的内涵,但同时也存在课程史学科发展的"元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共同建构。

    2012年04期 v.41;No.29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西方课程史的研究路径及内涵探析

    陈华;

    课程史在西方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奠基和多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课程史已经形成八种以上的研究路径,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克利伯德的关注利益冲突的课程思想史、坦纳夫妇的关注主流思潮的课程思想史和古德森的关注具体科目演进的学校科目社会史三种路径。通过这些研究路径的确立,课程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可以界定的内涵,但同时也存在课程史学科发展的"元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共同建构。

    2012年04期 v.41;No.29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逻辑:声辩及其构想

    张良;韦冬余;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维所诱发的偏执及其困顿,关键在于运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课程改革的非线性特征、过程性旨趣以及关系性品质三个维度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进行声辩。

    2012年04期 v.41;No.297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逻辑:声辩及其构想

    张良;韦冬余;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维所诱发的偏执及其困顿,关键在于运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课程改革的非线性特征、过程性旨趣以及关系性品质三个维度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进行声辩。

    2012年04期 v.41;No.297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教师应答行为描述与分析

    高细媛;陈佑清;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答行为具有多种,其中典型的有五种:"完全忽视型""强迫牵引型""一味赞美型""互动生成型""审美观照型"。本文通过对这五种应答行为的案例描述和理性分析,揭示了在不同应答行为中教师对学生经验与思维过程的不同态度和处置方式。

    2012年04期 v.41;No.297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教师应答行为描述与分析

    高细媛;陈佑清;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答行为具有多种,其中典型的有五种:"完全忽视型""强迫牵引型""一味赞美型""互动生成型""审美观照型"。本文通过对这五种应答行为的案例描述和理性分析,揭示了在不同应答行为中教师对学生经验与思维过程的不同态度和处置方式。

    2012年04期 v.41;No.297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主要成效与未来方向

    李宋昊;肖正德;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中肯定了课程文化自觉研究的价值意蕴,注重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内涵阐释,凸显了课程文化自觉的特征分析,涉足了课程文化自觉的途径探究。研究虽取得重要的成效,但尚存在主题比较狭窄、重理论思辨轻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主题,致力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策略,重视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

    2012年04期 v.41;No.297 27-3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主要成效与未来方向

    李宋昊;肖正德;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中肯定了课程文化自觉研究的价值意蕴,注重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内涵阐释,凸显了课程文化自觉的特征分析,涉足了课程文化自觉的途径探究。研究虽取得重要的成效,但尚存在主题比较狭窄、重理论思辨轻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主题,致力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策略,重视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

    2012年04期 v.41;No.297 27-3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教师教育

  • 何为教师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视角

    周文叶;崔允漷;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国纷纷研制与修订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文件在一定高度上确认了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范畴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发现,各种教师专业标准在以下方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范畴与领域——专业知识(应知)、专业技能/实践(会做)和专业品质(愿持);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要求——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质,为每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制定相应的标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学会理解、尊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实践技能;具有专业反思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专业合作的品质。

    2012年04期 v.41;No.29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何为教师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视角

    周文叶;崔允漷;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国纷纷研制与修订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文件在一定高度上确认了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范畴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发现,各种教师专业标准在以下方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范畴与领域——专业知识(应知)、专业技能/实践(会做)和专业品质(愿持);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要求——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质,为每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制定相应的标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学会理解、尊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实践技能;具有专业反思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专业合作的品质。

    2012年04期 v.41;No.29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

    杨燕燕;

    传统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具有"理论之应用"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实践中之理论"取向。在新的取向之下,教师职前实践教学得到重新的规划与组织,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以培养实践智慧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以探究现场经验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核心。本文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2012年04期 v.41;No.297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

    杨燕燕;

    传统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具有"理论之应用"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实践中之理论"取向。在新的取向之下,教师职前实践教学得到重新的规划与组织,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以培养实践智慧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以探究现场经验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核心。本文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2012年04期 v.41;No.297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90后师范生对儒家道德信条的认同度实证研究

    王强;

    本研究对215名大学3年级师范生对儒家"仁爱"观念中18个道德信条词的认同度进行开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其中女生113,男生80。之后从中选择6人进行焦点团体访谈。结果发现:师范生对儒家仁爱思想,尤其是对"信"、"智"、"孝"、"宽"、"恭"、"让"认同度较高,对"社会诚信危机"、"学校缺少合作"、"教师缺少勇气"等存在的担忧。针对问题,从3方面为师范生师德培养提出了建议。

    2012年04期 v.41;No.297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90后师范生对儒家道德信条的认同度实证研究

    王强;

    本研究对215名大学3年级师范生对儒家"仁爱"观念中18个道德信条词的认同度进行开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其中女生113,男生80。之后从中选择6人进行焦点团体访谈。结果发现:师范生对儒家仁爱思想,尤其是对"信"、"智"、"孝"、"宽"、"恭"、"让"认同度较高,对"社会诚信危机"、"学校缺少合作"、"教师缺少勇气"等存在的担忧。针对问题,从3方面为师范生师德培养提出了建议。

    2012年04期 v.41;No.297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教育政策与管理

  • 从旨趣的变迁看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演进

    屠莉娅;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2012年04期 v.41;No.297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从旨趣的变迁看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演进

    屠莉娅;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2012年04期 v.41;No.297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美国学区自备校车服务及其对我国校车制度的启示

    张淑萍;范国睿;

    美国的校车服务已有百年历史,迄今不仅成为美国政府服务教育的领域,而且其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已为公众普遍认可。学区自备校车并提供服务是地方政府为学生提供校车服务的主要方式,美国州政府和地方学区共同构建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组建服务团队、聘任校车司机、购买并维护校车、规划路线和进行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我国政府在提供校车服务方面,不仅要完善校车运行与管理相关法规,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将校车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以构建学生安全乘车上学的保障机制。

    2012年04期 v.41;No.29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美国学区自备校车服务及其对我国校车制度的启示

    张淑萍;范国睿;

    美国的校车服务已有百年历史,迄今不仅成为美国政府服务教育的领域,而且其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已为公众普遍认可。学区自备校车并提供服务是地方政府为学生提供校车服务的主要方式,美国州政府和地方学区共同构建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组建服务团队、聘任校车司机、购买并维护校车、规划路线和进行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我国政府在提供校车服务方面,不仅要完善校车运行与管理相关法规,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将校车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以构建学生安全乘车上学的保障机制。

    2012年04期 v.41;No.29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高等教育研究

  • 诠释性的大学制度理论何以能长期流行

    王长乐;

    教育领域中目前流行的大学制度理论,并非是具有超越或进步性质的创新性理论,而是将现在大学制度包装成现代大学制度的诠释性理论,本身并不具备新理论的品质。该理论的产生并不是理论创造的结果,而是理论诠释或包装的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社会传入教育领域中的"政治安全"原则,在精神上抑制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活动。二是由"政治安全"衍生出的诠释性研究,变成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传统,在研究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三是大学领导人作为大学代言人的体制和传统,使他们的个人偏好变成了大学制度的趋向,而他们是当然希望现实制度不变的。

    2012年04期 v.41;No.297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诠释性的大学制度理论何以能长期流行

    王长乐;

    教育领域中目前流行的大学制度理论,并非是具有超越或进步性质的创新性理论,而是将现在大学制度包装成现代大学制度的诠释性理论,本身并不具备新理论的品质。该理论的产生并不是理论创造的结果,而是理论诠释或包装的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社会传入教育领域中的"政治安全"原则,在精神上抑制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活动。二是由"政治安全"衍生出的诠释性研究,变成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传统,在研究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三是大学领导人作为大学代言人的体制和传统,使他们的个人偏好变成了大学制度的趋向,而他们是当然希望现实制度不变的。

    2012年04期 v.41;No.297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美国大学评议会的运行模式

    郭为禄;林炊利;

    评议会作为一项起源于中世纪大学教师行会组织的一项制度设计,在美国大学机构中普遍设立,为教授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文章通过探析美国大学评议会的人员及机构设置、基本职责、运行机制、与行政团队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认为美国大学评议会具有章程规定详细可操作、运作方式多元、教师拥有绝对权威、运行过程自下而上、成员代表分配合理等特点。

    2012年04期 v.41;No.297 67-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美国大学评议会的运行模式

    郭为禄;林炊利;

    评议会作为一项起源于中世纪大学教师行会组织的一项制度设计,在美国大学机构中普遍设立,为教授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文章通过探析美国大学评议会的人员及机构设置、基本职责、运行机制、与行政团队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认为美国大学评议会具有章程规定详细可操作、运作方式多元、教师拥有绝对权威、运行过程自下而上、成员代表分配合理等特点。

    2012年04期 v.41;No.297 67-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教育研究方法

  • 略析农村教育研究中常见的两个方法问题

    柯政;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关注,形成了巨量的评论和研究文献。本文对已有的这些文献中常见的两个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2012年04期 v.41;No.297 73-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略析农村教育研究中常见的两个方法问题

    柯政;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关注,形成了巨量的评论和研究文献。本文对已有的这些文献中常见的两个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2012年04期 v.41;No.297 73-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试论自我分析式自传研究方法

    陈雨亭;

    自我分析式自传研究方法借鉴精神分析中自我分析流派的自由联想方法,也借鉴威廉.派纳的自传研究方法,用于摆脱神经症症状或冲破种种内心的局限。这种方法一般可以遵循三个步骤:辨认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查找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后果;辨认各种心理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最深层的冲突。

    2012年04期 v.41;No.29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试论自我分析式自传研究方法

    陈雨亭;

    自我分析式自传研究方法借鉴精神分析中自我分析流派的自由联想方法,也借鉴威廉.派纳的自传研究方法,用于摆脱神经症症状或冲破种种内心的局限。这种方法一般可以遵循三个步骤:辨认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查找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后果;辨认各种心理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最深层的冲突。

    2012年04期 v.41;No.29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走近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