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新书推介

特约稿

  • 将课程曲解为制度性文本:学校实验与八年研究

    威廉·派纳;高振宇;

    本文借助对《八年研究的故事》的书评,全面回顾和批判了八年研究期间以拉尔夫·泰勒为首的课程专家所推行的教育实验。文章批评八年研究将制度形态的课程置于它的知识本体之上,重视课程重组甚于课程知识的改造,并在强调目标和评价体系的同时,把学科知识贬低为实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回避了"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这个关键问题。为消除八年研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作者指出必须把课程开发视作一项理智性的事业,鼓励教师对艺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各领域进行高等研究,并将之视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同时,必须把理智型实验和制度型实验结合起来,才能为重建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01期 v.41;No.294 3-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课堂评价的挑战

    钟启泉;

    课堂评价终究是一种检点教学的成败、改进教学实践的活动。本文旨在检视我国课堂评价的误区,探讨教师评价素养的课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基于三维目标的评价"的课题。然而,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仍然横行霸道,课堂评价轻重失衡、乱象丛生。探讨课堂评价的目的或功能、视点与框架、工具与方法的问题,是每一个革新的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2012年01期 v.41;No.294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课程与教学

  • 论教学方法

    程广文;

    教学理论受科学范式的影响,出现科学化倾向,致使教学方法在理论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因为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就其哲学意义而言,教学方法具有技术性,表征技术性的是它的目的性和程序性。科学化的教学理论意欲通过教学方法来"操作"教学过程,让方法的程序性来保证方法的目的性。但是,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内在性悖论和外在性悖论。教学方法的实践境遇也确证了两悖论的存在。内在性悖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试图通过"程序"来培养人,而人无法靠"程序"来培养;外在性悖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作为实践的技术,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则是一种复杂系统,而教学方法属于"简单化的范式",难以应对复杂性对象。因此,从复杂性角度看,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解构。这必须回归到教学方法的原始发生处,回归到人的生成之域。人在生活世界中成长,而在生活世界中,交往是人成其为人的基本路径。结合教学的制度化,在课堂教学中对话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机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2012年01期 v.41;No.294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论有效教学的伦理性

    肖庆华;

    伦理性是有效教学的固有属性,越是追求有效性的教学,越有必要凸现其伦理性。缺乏伦理规范的有效教学,越是有效,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就越大,伦理性已成为有效教学中急需关注的问题。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是保证有效教学符合伦理规范的伦理原则,两者共同规约着有效教学的伦理行为。有效教学的伦理实践要求是要构建有效教学的伦理关系,规范有效教学的伦理行为,进行有效教学的伦理反思。

    2012年01期 v.41;No.294 26-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画图分析法”——教育现象与观念研究的新视野

    吴扬;高凌飚;

    "画图分析法"是在心理投射的基础上综合了画图、群体访谈以及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学生真实观念的有效方法,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开展学生视角研究的不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画图分析法的形成、基本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在当前国外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

    2012年01期 v.41;No.294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公民与道德教育

  • “文明的勇敢”与教育的勇气

    高德胜;

    勇敢作为人的一种卓越品质,有一个由肯定、审慎和否定三个环节构成的稳固结构,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形态。过于时代"尚武的勇敢"一直是勇敢的主导形态,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勇敢,即"文明的勇敢"。爱的勇敢、节俭的勇敢、高贵的勇敢、公共行动的勇敢是"文明的勇敢"的主要类型。"文明的勇敢"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既有赖于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教育的培养。"文明的勇敢"无法直接传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过一种勇敢的教育生活,用有勇气的教育来涵养有勇气的人。

    2012年01期 v.41;No.294 37-4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人权教育:奠定现代公民社会的和谐基础——联合国《人权教学入门——中小学校的实践活动》述评

    潘涌;

    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编撰的《人权教学入门——中小学校的实践活动》为述评对象,提炼其理念、内容、话题和实施方式,特别讨论其中教师自身人权素养对学校人权教育具体实施所具有的直接影响;文章最后论述实施和创新人权教育中所特具的"中国问题",认为:看好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景——这是实施人权教育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研制相应政策、法规条文和教学读物——这是实施人权教育的制度保障;学校努力营造校园人权文化氛围——这是实施人权教育的基础条件;教师对当前世界人权理念和现实的自觉体认——这是实施人权教育的本体要素。

    2012年01期 v.41;No.294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儿童研究

  • 后现代的儿童主体性:福柯之眼

    戎庭伟;

    与我国教育语境或现代中心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概念不同,后现代主义者如福柯认为,主体性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是话语论述、社会实践以及自我创造的产物,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从福柯之眼透视儿童主体性,我们更容易把握儿童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处境,进而为思考儿童的教育之道以及儿童自身获得实践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路径,提供重要的思维工具与行动方向。

    2012年01期 v.41;No.29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社会学意义

    徐永;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2012年01期 v.41;No.294 56-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与意义阐释

    李宝敏;李佳;

    交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交往已融入儿童的社会生活,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及意义阐释,揭示网络交往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分析网络交往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儿童面临的危机。

    2012年01期 v.41;No.294 62-6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模式述析——以上海为例

    徐士强;

    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讨论正酣,实践已久,其实践模式可以归纳为五类,分别是国际课程驱动模式、国际部(班)驱动模式、国际项目驱动模式、国际理解教育驱动模式和外语特色驱动模式。鉴于高中的国民性和基础性特征,其国际化办学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2012年01期 v.41;No.29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呈现方式:体验式隐喻的视角

    张伟平;

    本文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的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呈现方式特点:动态生成性设计,反思性实践特色,认知体验式呈现方式,强调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是:注重问题导向,适当关注内容的生成性和发散性,指导教师高处把握教材。

    2012年01期 v.41;No.29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学科教育

  • 中日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孔企平;杨莉;

    促进中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选用了日本"全国学力调查"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对中国五省部分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进行测试,并与日本同龄小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异同,对我国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2012年01期 v.41;No.29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李淑文;史宁中;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都对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改革。两国改革后的初中几何课程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初中几何课程的内容比日本的初中几何课程多,但深度不如日本;日本初中几何课程中的"空间图形"内容比我国的几何课程丰富。因此,我国几何课程要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2012年01期 v.41;No.29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顾与反思

    陈碧芬;张维忠;唐恒钧;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利用综合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课程改革启动后,数学教育界对此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究,其中"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是急需研究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探讨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等问题。

    2012年01期 v.41;No.29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会议综述

  •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许瑜函;杨向东;

    课堂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却备受冷落。本次国际研讨会从课堂评价、课程标准与外部考试一致性;课堂评价设计和实施的理论和技术;学习进展、学生发展与课堂评价系统的设计;课堂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学校经验报告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以期引起教育领域内对课堂评价的关注,提升课堂评价的研究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2012年01期 v.41;No.29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许瑜函;杨向东;

    课堂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却备受冷落。本次国际研讨会从课堂评价、课程标准与外部考试一致性;课堂评价设计和实施的理论和技术;学习进展、学生发展与课堂评价系统的设计;课堂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学校经验报告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以期引起教育领域内对课堂评价的关注,提升课堂评价的研究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2012年01期 v.41;No.29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