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教育与神经网络的塑造——与麦克I.波斯纳院士的对话

    周加仙;杨韶光;

    功能磁共振技术使得人们可以无创地看到人类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活动。借助这一技术及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认知神经科学大师波斯纳(MichaelI.Posner)从遗传与影像等多方面对注意的神经网络及个体差异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注意的三个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控制网络,这些网络受到遗传与经验的相互影响。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于学校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1年09期 v.40;No.29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课程与教学

  • 真正教学的意味——基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延展性思考

    刘万海;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2011年09期 v.40;No.290 9-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问题反思与改进

    和学新;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概念认识问题导致开发范围狭窄;三级课程管理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导致开发活动比较随意;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制度规范;专家的咨询作用发挥不够等。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开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制度,规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充分使用学校的课程开发权,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建立学校与课程专家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等。

    2011年09期 v.40;No.29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价值

    赵书超;

    在新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几乎将教师熟悉且习惯的一切颠覆,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都开拓出一套全新的系统,为我们解读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开辟了新背景。此课程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意义有四:首先,通过实践活动而养成人的课程逻辑,旨在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其次,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开发主要资源,奠基了其课程价值的独特性;再次,以学生探究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态,有望实现创新精神的救赎;最后,以德性教学为课程价值追求,有益于教育回归生命意义的追寻。

    2011年09期 v.40;No.290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教师教育

  • 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

    崔允漷;

    基于"发展得比较好的教师更能准确地评判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假设,本研究借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就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相关问题,调查了132位拥有"中高"职称的教师。结果发现:一是"典型"的校本教研活动虽然开展的频率高,但教师对其效果的评价却很差;二是我们在强调"典型"的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那些"非典型"的、主要由个人自主研修或校外进行知识输入的专业发展活动的作用;三是教师对"听专家报告"和"做课题研究"这两项专业发展活动持有较高水平的认可;四是当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存在"小(学)高中(学)低"现象,反映了"越是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的老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积极性越低"的尴尬。

    2011年09期 v.40;No.290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中西语境中“学校本位”之辩与问

    夏雪梅;

    西方背景下的"学校本位"源流极为复杂,代表了教师教育的一种整体转向,表述的是在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思潮中衍生的一种以市场为本位追求教师质量的制度化的实践。我国实践中有"学校本位"的要素,但是,政策和研究层面上大规模的中国化历程并非教师教育领域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辅助策略。辨析中西语境中的"学校本位",产生了中国的"学校本位"之问,是顺理成章还是顺水推舟?顺水推舟的学校本位,没有教师教育连贯的制度设计和权力关系的变化,"学校为本"有可能面临"反反思"的危险,它们维持与巩固的或许正是课程改革力求打破的"传统"。

    2011年09期 v.40;No.290 32-3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论基础

    柯政;

    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要检验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是否能够立论,首先需要在学理上说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一,怎么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二,怎么理解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三,学校是否真的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所需的知识。

    2011年09期 v.40;No.29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教育神经科学

  • 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建构学习发展路径的工具

    柯特·费希尔;周加仙;柳恒爽;王泓;

    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我们需要可靠的脑科学知识为学与教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独特的学习通路。在教育神经科学中,我们已经创建了一种通用的量表来评估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以及他们在校学习,这种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中,重要的是,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相互合作,建立研究型学校,将心智、脑与教育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2011年09期 v.40;No.29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教育即大脑皮层的再利用:以阅读和数学为例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周加仙;毛垚力;魏婧;

    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我们的阅读和算术能力得益于对某些神经回路的再利用。这些科学进展不仅为我们如何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为矫治认知损伤带来了希望。大脑可塑性为教育神经科学开启了光明的前景,这一新兴向荣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将心智、脑与教育的研究联结起来,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2011年09期 v.40;No.290 50-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中的群组研究

    小泉英明;周加仙;毛垚力;贾玉雪;

    2000年起,日本开展的一系列"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项目以纵向群组研究为主要形式,并依托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脑磁图、近红外成像技术等。在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通力合作以及高度严谨的伦理审核之下,这一新兴领域如今已搭建起了脑与社会的宏观发展框架。目前研究成果在教育、医疗方面的大量应用昭示着"心智、脑与教育"充满希望的未来,而老龄化带来的记忆减退、全球化形势下的语言学习障碍等典型性社会问题都将获得解决的良方。

    2011年09期 v.40;No.290 57-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数字时代的教学脑

    安东尼奥·巴特尔;梁宏琛;周加仙;

    随着人类迈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的工作平台在"心智、脑与教育"科学领域也逐渐得到普及。教育是人类的希望,未来的教育得依靠这些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在全球化时代,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学方法上的挑战。虽然我们已经对学习脑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脑的知识却相当匮乏。目前,我们正在教育领域努力扩大这个持续而广泛普及的数字化教育平台,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教学与实验。

    2011年09期 v.40;No.290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儿童研究

  • 从领导的视角看香港幼儿教育的学习空间:一种现象学的方法

    罗厚辉;Betty Wong;

    近年来,香港的幼儿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对幼儿教育机构负责人的管理也开始加强。本文籍由从事现象学研究的学者常用的访谈法对6位幼儿期教育机构的领导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与学习概念有关的个人发展经历和其在幼儿教育机构工作时的经验。从幼儿教育机构的领导的视角来看待香港幼儿教育的学习空间,本文探索了在他们的早期学校教育、教师培训和幼儿教育机构教学经历中的一些好的学习经验以及成人学习与幼儿学习的明显区别。

    2011年09期 v.40;No.29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儿童人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

    钱雨;

    儿童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但人类学对儿童与童年的关注已经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儿童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儿童与童年研究。本文梳理了儿童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和哈德曼等人的观点。米德认为,20世纪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对儿童本质的理解融入到对儿童的养护与教育中去。当代儿童人类学家承认儿童既是"脆弱的",也是"主动的行动者",并致力于在社会复杂的关系中寻找儿童的声音。如何迎接真正的"儿童的世纪",将对儿童与童年的理解融入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去,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2011年09期 v.40;No.29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学科教育

  • 从美国中学教学实例看“做历史”方式

    王正瀚;

    考察美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实践,"做历史"是其显著的一个特点。"做历史"(Learning History By Doing History),即通过"做中学"来学习历史。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体验学习、学写小论文、"学做历史学家"等"做历史"的活动方式,分析了其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史方法的实质。探讨这些,对于我国当前的历史教育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1年09期 v.40;No.290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阐释的力量:专业人员介入教学实践考察——以何以聪对语文导读法的跟踪研究为例

    刘正伟;杨路;

    大学专业人员介入教学实践,不仅对教学实践的理论进行阐释,而且与教学实践者进行对话与建构,从而推进教学实践经验的自觉与运用。本文以何以聪对语文导读法跟踪研究为例,指出他从行动者立场对语文导读法的结构体系、实践艺术及个性风格的阐释,及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等与尊重、互相信赖的立场,建构的评传与述评的话语体例,理解与鉴赏的评价取向等,都充分表现出专业人员介入教学实践的应有的品质与智慧,对当前语文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09期 v.40;No.290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