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 想象性教育探究:叙事实验与生成性游戏

    诺尔·高夫;韩少斐;

    这篇带有半自传性质的论文,探讨了想象式探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它原则,特别是"思想实验"在自然科学和艺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比实践。我会在文中与读者分享写作作为教育性探究的模式的实验过程,尤其是受德勒兹和迦塔里的根茎观念影响的叙事实验——我将这一过程命名为生成性游戏,以及阅读某些选定的小说对文本交互式阅读的促进。

    2011年04期 v.40;No.285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专家访谈

  • 教育即大脑皮层的再利用——与坦尼斯拉斯·迪昂院士的对话

    周加仙;

    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迪昂(Stanislas Dehaene)教授根据大量的研究证据,雄辩地提出教育即大脑皮层再利用的假设。相对于漫长的进化历程,人类运用文化发明如阅读、数学、语言等的时间相对短暂,因此不可能在大脑中产生遗传重组。新文化客体的学习再利用了大脑中最初负责类似功能或相近功能的皮层区,这种再利用的过程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大脑的可塑性。同时,这种再利用的过程会对文化学习产生限制作用。

    2011年04期 v.40;No.285 14-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课程与教学

  •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启示

    王小明;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课程目标的制定有重要启发和指导作用。首先,有助于我们在认知领域制定更为全面、更为高级的课程目标,不再局限于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其次,要通过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不同结合方式来厘定课程目标。此外,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应用于语文课程目标制定时,虽然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对于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是很有价值的。

    2011年04期 v.40;No.28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育的平等性: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李琼;倪玉菁;李小青;

    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研究追踪考察了参加新课程改革与使用原课程两组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于高层次思维能力,来自不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使用新课程的学生发展差异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使用原课程的学生,其发展的差异未表现出缩小的趋势;(2)不管是使用新课程还是使用原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与计算能力的发展差异均有缩小的趋势。但与新课程改革的学生相比,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原课程的学生在这方面发展差异的缩小趋势更明显。

    2011年04期 v.40;No.285 25-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论学生参与中的权力问题

    刘宇;

    学生参与变革决策常常遭遇现存权力关系的挑战,或者学生只能就受限制的议题表达意见;或者只有部分学生能真正参与决策过程;或者学生的决策意见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跟进,甚至被利用等。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对学生参与背后的权力逻辑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学生参与变革决策若想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须走向基于文化综合的对话行动。

    2011年04期 v.40;No.285 33-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教育理论

  • 从世界观的培养探讨我国的科学教育

    蔡铁权;陈丽华;

    从世界观的概念引入科学教育以来,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日益引起科学教育的重视。科学世界观作为学生在与所生活的社会文化及外在环境的互动交往中,它对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认识、解释与反应所形成的一套自成逻辑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转变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成为了促进学生实现概念转变的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世界观的转换,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在当前多元化的科学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形成有意义的科学世界观。

    2011年04期 v.40;No.28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刘文霞;赵荣辉;

    学校文化是多维的,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内部空间不同个体间的交往方式、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通过社会学的视野去审视学校文化的状况,在学校场域内,恪守着一定的规则,通过"平等交往、自由言说以及民主行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打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涵养个体的精神世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2011年04期 v.40;No.285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教师教育

  • 教师个体经验价值辨正与实践突破

    王帅;方红;

    对教师的研究,如果失去了教师自身个人经验的滋养,注定会沦为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书面模型和御用话语。只有循着教师个体经验本身的价值向度,才可能完整理解教师的具体改革实践行动。在闹哄哄的改革声浪中,教师个体经验运用存在功利思维过重、"茧式"意识主导、理论培训灌输、跟风时髦滥觞的弊病。就当前教师的个体改革实践而言,唤醒自组织意识整合自我经验,慎重借鉴移植他者个体经验,自觉反思防止经验固化,正视失败教训从中淬炼经验,应成为教师突破自身经验的四个着力点。

    2011年04期 v.40;No.285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从认识论到生存论:教师发展的新取向

    周贵礼;

    传统教师发展是以认识论为取向的。这种取向,主要以客观能力为目标、工具理性为内容、外部培训为路径,容易忽视教师作为独立、完整、丰富的主体生命存在的事实与意义。生存论取向,则与之不同,它真正将教师看作一个独立而真实的生命个体,将发展当作教师生命存在与人生过程,关注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境况,置发展于生存智慧、人文关怀、自我更新之中。从认识论到生存论,教师发展的目标、内容、路径(包括场域),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2011年04期 v.40;No.28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高等师范院校绿色教育及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孔德新;

    绿色教育是从环境关怀和绿色发展视角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文章探讨了绿色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下高等师范院校绿色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课"联动,实现绿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见成效即"三进一见"的目标,以彰显高等师范院校绿色教育特色。

    2011年04期 v.40;No.28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教育政策与管理

  • 校际生源分层与教育公平

    任春荣;辛涛;

    校际间生源分层现象是社会分层在教育系统的表征。生源分层与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互为因果。大量研究证明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和生源分层等问题。英美等国在治理生源分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入学法规和政策控制学校各类生源比例、依据生源分层状况的结果调节教育资源分配、实施社会配套措施支持低阶层学生融入优质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进程应重点治理生源分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干部子女比例为指标监测学校间生源分层状况、避免居住社区分化、树立弱者优先的观念、依靠法律和社会监督保障教育公平。

    2011年04期 v.40;No.28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教育政策的制衡力量——论“日本教职员组合”对战后日本教育政策的影响

    许建美;

    日本教职员组合作为日本最大的教师工会组织,在战后日本教育政策生成与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制衡作用。借助罢工、非暴力不合作和集体协商等策略,日教组对文部省加强教育控制的政策进行了有效抵制。在当前日本的教育政治中,"日教组"通过合法的集体协商机制和温和的对抗,仍然对教育政策的生成与变革发挥着重要影响。

    2011年04期 v.40;No.28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从个人领导走向团队管理——英国中小学校分权领导对我国的启示

    万恒;

    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小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在组织中分配权力的能力。当学校处于困境,校长权力的相对集中会有助于学校情况的好转。但大多数非困境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则需要从个人领导走向团队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本文认为共同的学校发展远景、合作的学校教师文化、共享的价值观是建立学校管理团队,实现校长从个人领导走向团队管理的重要基础。

    2011年04期 v.40;No.28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儿童研究

  • E-living:儿童网络生活的样态分析与价值透视

    李宝敏;李佳;

    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儿童网络生活现状如何?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本文以六名儿童的网络生活为例,描述了儿童网络生活的样态,展现了儿童网络生活多样化的目的与动机,通过对儿童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扫描,进一步透视儿童网络生活的内在价值。最后,以杜威的技术理论为依据,提出寻求具有内在意义的探究,是提升儿童网络生活质量与价值的根本。

    2011年04期 v.40;No.285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场域压迫与儿童的他者化生存

    武秀霞;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特有的性质、目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它在当前社会中的尴尬境遇以及它内部复杂的人员构成等都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场域。这也为教育压迫的形成提供了潜在因子。正是存在于教育场域内外的各种制度、文化、观念的力量逼迫,以及潜藏于教育者内心的自私情结等,使教育的诸多问题具有了"压迫性"。这些压迫往往使儿童缺乏对生命存在之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体验,体现出"他者化"的生存样态。

    2011年04期 v.40;No.28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