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走向“倾听”教育学

    张华;

    "讲授"教育学把教师的讲授置于教育的核心,无论知识还是规范均变成了教育过程中的"传输物",这种教育学秉持的是控制取向的价值观和反映论的知识观。"倾听"教育学则把教师的倾听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置于教育的核心。在价值论上,它以培养"会倾听的人"即把德性与创造性融为一体的自由人格为教育目的。在知识论上,它把教育过程视为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它把"倾听"、"描述"、"解释"、"行动"四种要素融为一体。我国今日教育领域应走向"倾听"教育学。

    2010年10期 v.39;No.279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走向“倾听”教育学

    张华;

    "讲授"教育学把教师的讲授置于教育的核心,无论知识还是规范均变成了教育过程中的"传输物",这种教育学秉持的是控制取向的价值观和反映论的知识观。"倾听"教育学则把教师的倾听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置于教育的核心。在价值论上,它以培养"会倾听的人"即把德性与创造性融为一体的自由人格为教育目的。在知识论上,它把教育过程视为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它把"倾听"、"描述"、"解释"、"行动"四种要素融为一体。我国今日教育领域应走向"倾听"教育学。

    2010年10期 v.39;No.279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课程与教学

  • “教学传统”的实质与层级:一种可能的分析框架

    董洪亮;

    "传统"的实质在于特定人群对某对象相同或相近的理解与解释,形式上就是"P将X看作Y"。与"传统"一样,"教学传统"包含三个要件:教学传统的人群、对象与内容。对"教学传统"任何一个要件的分析,都可以看到它们本身存在着层级上的差别。实质与层级的分析,可以为"教学传统"这个概念的使用以及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框架。

    2010年10期 v.39;No.279 15-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教学传统”的实质与层级:一种可能的分析框架

    董洪亮;

    "传统"的实质在于特定人群对某对象相同或相近的理解与解释,形式上就是"P将X看作Y"。与"传统"一样,"教学传统"包含三个要件:教学传统的人群、对象与内容。对"教学传统"任何一个要件的分析,都可以看到它们本身存在着层级上的差别。实质与层级的分析,可以为"教学传统"这个概念的使用以及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框架。

    2010年10期 v.39;No.279 15-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教师课程权力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

    李学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赋权增能"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成为近年来课程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课程权力指,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政策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活动的权力,以及践行权力的能力。它具有制度规定性和有限平衡性、目的指向性和价值多极性以及复杂的相关性等特征。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有两个表征:一是外在的合法性来源,二是内在的关系性来源。

    2010年10期 v.39;No.27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教师课程权力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

    李学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赋权增能"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成为近年来课程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课程权力指,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政策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活动的权力,以及践行权力的能力。它具有制度规定性和有限平衡性、目的指向性和价值多极性以及复杂的相关性等特征。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有两个表征:一是外在的合法性来源,二是内在的关系性来源。

    2010年10期 v.39;No.27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指向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决策框架

    张朝珍;杜金山;

    指向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决策框架是教师对差异教学问题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框架的维度、标尺和焦点三方面。教师差异性教学决策的框架也会有框架盲点、框架固化、框架错位的缺陷。建构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决策框架,要求教师以差异教学理念为主导,在个体反思和集体互促中自觉构建开放与更新的教学决策框架。

    2010年10期 v.39;No.27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指向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决策框架

    张朝珍;杜金山;

    指向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决策框架是教师对差异教学问题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框架的维度、标尺和焦点三方面。教师差异性教学决策的框架也会有框架盲点、框架固化、框架错位的缺陷。建构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决策框架,要求教师以差异教学理念为主导,在个体反思和集体互促中自觉构建开放与更新的教学决策框架。

    2010年10期 v.39;No.27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

    高维;徐文彬;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2010年10期 v.39;No.27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

    高维;徐文彬;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2010年10期 v.39;No.27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植入实践的理论——以上海某校课程规划为例谈学校课程改革中的理念建构

    刘光余;张利民;

    为了达到学校课程理念引领课程实践的变革目的,课程理念必须根植于课程实践,并与课程实践共生共长。首先,要通过现状调查,明确目标等事实的分析,生成学校课程理念;其次,要通过拟定课程方案,颁布课程方案等课程方案的研制,促进课程理念的理解;再次,要通过构建课程管理体系,开设课程"超市"等课程的实施,实现课程理念内化;最后,要通过现状反思、动态调整等课程的评价,实现课程理念的更新。

    2010年10期 v.39;No.279 35-3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植入实践的理论——以上海某校课程规划为例谈学校课程改革中的理念建构

    刘光余;张利民;

    为了达到学校课程理念引领课程实践的变革目的,课程理念必须根植于课程实践,并与课程实践共生共长。首先,要通过现状调查,明确目标等事实的分析,生成学校课程理念;其次,要通过拟定课程方案,颁布课程方案等课程方案的研制,促进课程理念的理解;再次,要通过构建课程管理体系,开设课程"超市"等课程的实施,实现课程理念内化;最后,要通过现状反思、动态调整等课程的评价,实现课程理念的更新。

    2010年10期 v.39;No.279 35-3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儿童研究

  • 儿童青少年认知性诚信观与意象性诚信观的一致性研究

    李德显;傅维利;刘磊;王丹;

    诚信观是个体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及其判断标准的系统性认识。我国儿童、青少年认知性诚信观与意向性诚信观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性诚信价值观上倾向于认为诚实与守信这两种道德品质是同等重要的,而在意象性诚信价值观上多数学生倾向于认为,守信比诚实更重要;利益预期背景下,持功利的认知性诚实价值观的儿童青少年在面对情境性诚实价值观问题时存在着向以客观规则为取向的意向性诚实价值观转化的倾向性;儿童青少年的意向性守信标准观与个体的道德价值体验相关,而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相关不明显;认知性对己守信观与意向性对己守信观的相关性较小,在意向性对己守信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利他性"。

    2010年10期 v.39;No.279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儿童青少年认知性诚信观与意象性诚信观的一致性研究

    李德显;傅维利;刘磊;王丹;

    诚信观是个体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及其判断标准的系统性认识。我国儿童、青少年认知性诚信观与意向性诚信观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性诚信价值观上倾向于认为诚实与守信这两种道德品质是同等重要的,而在意象性诚信价值观上多数学生倾向于认为,守信比诚实更重要;利益预期背景下,持功利的认知性诚实价值观的儿童青少年在面对情境性诚实价值观问题时存在着向以客观规则为取向的意向性诚实价值观转化的倾向性;儿童青少年的意向性守信标准观与个体的道德价值体验相关,而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相关不明显;认知性对己守信观与意向性对己守信观的相关性较小,在意向性对己守信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利他性"。

    2010年10期 v.39;No.279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缘由、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宝敏;

    儿童与网络结缘,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网络已融入儿童的生活,"上网"已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网络生活已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然而,通过对儿童网络生活现状的考察发现:儿童的网络行为值得关注,儿童的网络生存严重面临危机。如何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以应对网络时代,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缘由,儿童网络素养内涵分析以及多学科视野中的儿童网络素养意蕴解读,提出网络探究是儿童网络素养发展的实践路径,提高儿童的探究能力是网络素养发展的核心。

    2010年10期 v.39;No.279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缘由、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宝敏;

    儿童与网络结缘,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网络已融入儿童的生活,"上网"已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网络生活已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然而,通过对儿童网络生活现状的考察发现:儿童的网络行为值得关注,儿童的网络生存严重面临危机。如何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以应对网络时代,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缘由,儿童网络素养内涵分析以及多学科视野中的儿童网络素养意蕴解读,提出网络探究是儿童网络素养发展的实践路径,提高儿童的探究能力是网络素养发展的核心。

    2010年10期 v.39;No.279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新方案及启示

    方展画;邵明峰;

    2010年3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0医疗与教育和解法》。就教育来说,该法案旨在改革联邦学生贷款方案,并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高等教育。该法案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人员失业,经济发展道路面临转型,第三级教育辍学率高,而当前经济危机将使这一状况加剧的背景下签署的。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新方案对我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或许有所启发。

    2010年10期 v.39;No.279 53-5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新方案及启示

    方展画;邵明峰;

    2010年3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0医疗与教育和解法》。就教育来说,该法案旨在改革联邦学生贷款方案,并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高等教育。该法案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人员失业,经济发展道路面临转型,第三级教育辍学率高,而当前经济危机将使这一状况加剧的背景下签署的。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新方案对我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或许有所启发。

    2010年10期 v.39;No.279 53-5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从地方性大学走向世界:加州大学的崛起与多校园系统的形成

    荀渊;

    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其独特的多校园系统和卓越的科研质量独树一帜。始建于1868年3月的加州大学,以柏克利分校校址所在的第一所校园为起点,到1999年第10所分校即加州大学莫塞德分校建立,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

    2010年10期 v.39;No.27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从地方性大学走向世界:加州大学的崛起与多校园系统的形成

    荀渊;

    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其独特的多校园系统和卓越的科研质量独树一帜。始建于1868年3月的加州大学,以柏克利分校校址所在的第一所校园为起点,到1999年第10所分校即加州大学莫塞德分校建立,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

    2010年10期 v.39;No.27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教育理论

  • “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

    汪凌;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学生身份"问题。首先对"身份"概念作了社会学上的阐释,指出它凸现主体行动者在社会学中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化概念的延伸和深化。随后探讨了"学生身份"所包含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历时性特征及其在学校当下环境中的共时性过程中所具有的发展性,并对其简要进行了层次分析和相关研究介绍。最后指出对"学生身份"进行社会学思考的意义所在。

    2010年10期 v.39;No.27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

    汪凌;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学生身份"问题。首先对"身份"概念作了社会学上的阐释,指出它凸现主体行动者在社会学中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化概念的延伸和深化。随后探讨了"学生身份"所包含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历时性特征及其在学校当下环境中的共时性过程中所具有的发展性,并对其简要进行了层次分析和相关研究介绍。最后指出对"学生身份"进行社会学思考的意义所在。

    2010年10期 v.39;No.27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生活历史法:研究成人教育和学习的整体性方法

    徐改;

    运用生活历史法研究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问题,不仅风靡欧洲,而且日益受到国内学界关注。本文先就生活历史法进行了其学理发端和核心概念的阐述,重点介绍了运用生活历史法开展研究的资料生成以及文本解读的规范与方法,还就生活历史法的特点与难点做出反思评价。

    2010年10期 v.39;No.27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生活历史法:研究成人教育和学习的整体性方法

    徐改;

    运用生活历史法研究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问题,不仅风靡欧洲,而且日益受到国内学界关注。本文先就生活历史法进行了其学理发端和核心概念的阐述,重点介绍了运用生活历史法开展研究的资料生成以及文本解读的规范与方法,还就生活历史法的特点与难点做出反思评价。

    2010年10期 v.39;No.27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科学教育

  •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李雁冰;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对生活的异化与对人的异化两方面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有三:工具主义或控制取向的科学价值观、客观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观察-传递取向的科学方法论。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理解科学提供了不同视角和观点,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可能依据之一。

    2010年10期 v.39;No.279 74-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李雁冰;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对生活的异化与对人的异化两方面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有三:工具主义或控制取向的科学价值观、客观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观察-传递取向的科学方法论。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理解科学提供了不同视角和观点,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可能依据之一。

    2010年10期 v.39;No.279 74-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我国中学理科课堂中科学话语及其意义的产生——一种案例解释分析的方法

    孙可平;吕春辉;

    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科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话语模式,辨明他们是如何建构"科学意义"的。同时,从现象学的视角描述师生在科学课堂中使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状况,探索如何实现科学素养的"意义"转换。研究建议,学生们通过科学课堂学习使用"科学话语"的规则,可能影响了他们形成了有关科学素养的"元知识"。这也意味着,课堂的科学话语是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部分。

    2010年10期 v.39;No.279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我国中学理科课堂中科学话语及其意义的产生——一种案例解释分析的方法

    孙可平;吕春辉;

    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科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话语模式,辨明他们是如何建构"科学意义"的。同时,从现象学的视角描述师生在科学课堂中使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状况,探索如何实现科学素养的"意义"转换。研究建议,学生们通过科学课堂学习使用"科学话语"的规则,可能影响了他们形成了有关科学素养的"元知识"。这也意味着,课堂的科学话语是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部分。

    2010年10期 v.39;No.279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中美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比较研究

    王晶莹;

    科学本质被认为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本质的掌握被列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本文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等方法,采用混合研究并行策略,实证调查了中美两国各45位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他们的差异性认识主要表现在科学本质的具体议题、认识阶段以及类型等方面,基于此对我国理科教师教育提出了启示。

    2010年10期 v.39;No.27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中美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比较研究

    王晶莹;

    科学本质被认为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本质的掌握被列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本文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等方法,采用混合研究并行策略,实证调查了中美两国各45位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他们的差异性认识主要表现在科学本质的具体议题、认识阶段以及类型等方面,基于此对我国理科教师教育提出了启示。

    2010年10期 v.39;No.27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蔡铁权;陈丽华;

    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舒尔曼列为教师七大教学知识基础之一,此后,PCK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不断趋于丰富和完整。同时,PCK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科学教育中,组成科学教师的PCK包括科学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法知识、科学素养评价知识等,所以需要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容、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进行研究,并通过由新手教师、专家教师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和互动,才能促成PCK的形成。

    2010年10期 v.39;No.27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蔡铁权;陈丽华;

    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舒尔曼列为教师七大教学知识基础之一,此后,PCK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不断趋于丰富和完整。同时,PCK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科学教育中,组成科学教师的PCK包括科学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法知识、科学素养评价知识等,所以需要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容、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进行研究,并通过由新手教师、专家教师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和互动,才能促成PCK的形成。

    2010年10期 v.39;No.27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