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学校推介

  • 与阳光共舞,展魅力文小——溧阳市文化小学发展纪实

    <正> 溧阳市文化小学, 一所八年前任城乡结合部旷野上建立起来的学校。如今已经从原来的四十多名教师,七百余名学区学生,发展到现在一百六十名教师,二千六百六十名学生,并且已经成为溧阳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学校。是什么催生了文化小学这样发展的奇迹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优秀的校长,一支敬业的团队。管理者思想的深度、广度、前瞻性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前景,团队的素养、精神、激情则可以将前景变为现实。

    2007年12期 No.2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深谋远虑图发展 百尺竿头谱新篇——溧阳市文化小学发展篇

    <正> 经过八年的不懈拼搏,溧阳市文化小学已经在溧阳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以科学的管理达到和谐发展,实施学校更广阔的前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学校广泛征求全体教师、家长委员会意见,拉开了崭新的发展序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包容并蓄,构建共同的价值目标,积极引导全体教师热爱工作、发挥特长,学会认

    2007年12期 No.24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行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溧阳市文化小学教改掠影

    <正> 溧阳市文化小学自2000年开办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连创新高。优秀的的教师素质是学生取得不断发展的保障。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高瞻远瞩.扎实开展教育研工作。2004年,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约,进行为期三年教育科研一体化培训活动,开创了溧阳市小学界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的先

    2007年12期 No.24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专家访谈

  • 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

    王艳玲;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早年求学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剑桥大学,深受英国实证传统的影响,并长期致力于课程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2007年6月15至6月19日,借他到课程所讲学暨指导部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机会,笔者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他请教。本文以访谈的形式将他对我个人的指导过程呈现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2007年12期 No.244 3-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未曾“发生”的改革——“接受性”课程改革及其“无效”状况

    郝德永;

    课程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决定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式方法与实际效果。定位不得当,论据不充分,课程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会造成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混乱与动荡局面。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运动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接受性"、"专家型"改革路线,严重缺乏专业品质、立场、机制与方法,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而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当代课程改革亟待解决改革的恰切性问题,即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定位的适切性、合理性、可行性问题。

    2007年12期 No.244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赫鲁晓夫时期对“苏维埃教育学”的批判

    杨大伟;

    本文就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时代创立的"苏维埃教育学"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梳理苏联教育学是如何摆脱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的控制,最后走上共产主义教育和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关心儿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弄清这样的问题对了解六十年代后至前苏联解体期间的苏联教育学的走向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为思考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2007年12期 No.244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课程与教学

  •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赵文平;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2007年12期 No.24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校本教研中“非校本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

    徐文彬;

    在"新课程"启动、推广和争议以及改善过程当中,针对其已经和可能出现的学校教育、课程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所开展的校本教研,可谓"生逢其时"。但是,就是在这种"生逢其时"的大背景下,校本教研却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制度约束与制度解放等"二律背反"而出现了"非校本化倾向"。因此,本文在明确校本教研的本义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其具体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应该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具有"警醒"作用。

    2007年12期 No.24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和谐课堂教学的内在品质探析

    曹石珠;

    课堂是个体生命展示与成长的重要场城,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关怀与人文关切的活动,和谐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和谐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目的与状态,又是一种暂存的动态生成过程,也是一种关系,还是一种审美品格。和谐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等内在品质。

    2007年12期 No.24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比较教育

  • 西方教育公平测度研究简述

    沈有禄;

    对教育公平的深入研究必然涉及到如何测度教育公平。本研究回顾了西方几个主要的教育公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述评。

    2007年12期 No.24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试论古巴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主导作用及启示

    乐先莲;吴杭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是当今世界上教育发展高度公平的国家,古巴政府把实现教育公平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调整学校布局和改革学校教育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2007年12期 No.244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当代德国大学学费制的历史与现状

    宋健飞;高翔翔;

    德国大学的免收学费政策曾使无数学子身受其惠,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下和国际教育讲求效率的激烈竞争中,这一政策又一次面临变革的挑战。经反复磋商与辩论,德国教育主管部门已决定重新推出征收学费的举措。尽管此做法会对求学者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却是德国高等教育目前必须迈出的一步。因此,无论是过去的免费还是如今的收费,均属德国大学势在必行的举措。

    2007年12期 No.244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研究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国际化构建

    陈强;沈文忠;蔡三发;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实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国际化构建可以从学生交流、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进行。

    2007年12期 No.244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学科教育

  • 科学教育的历史文化视野

    李雁冰;

    科学与科学教育是一种文化,这意味着它们建基于文化心性、且关乎文化心性之完善。正是西方的"外延心性"孕育、催生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外延心性"有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旨在追寻"生活真理"的"内容心性"又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我国科学教育在"西学东渐"以来425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文化危机占去了大多数时光。而从危机中崛起是我国科学教育21世纪的发展方向。

    2007年12期 No.24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从“他者”到“自我”:试谈语文课程的文化转型

    屠莉娅;

    为了打破"单面"的"他者"文化的束缚,更为完整地帮助学生解读真实的世界、人性和生活经验,防止学生沦为缺乏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文化奴仆,本文提出了要从发现被隐藏的他者世界和人性开始,打破现有语文课程文化所存在的完人的模型、生活的镜像、发现生活选择的代价,进而完整地认识他者世界,并以此为中介,最终进入自传反思式的自我关照,实现课程文化和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型,实现课程最终为学生自我的真实生活服务。

    2007年12期 No.24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地理课程的文化批判与建构

    孔云;夏志芳;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针对当前存在的对地理课程的偏见进行批判与反思,审视了地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而后分析阐释了地理课程的地域性与传承性、社会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地理课程文化进行了三方面的建构:建构生活化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逐渐让社会认识到地理课程的真正价值;建构生态性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走向民主、自由、开放与和谐;建构反思性的地理课程文化,使地理课程在反思中走向超越与创新。

    2007年12期 No.24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语言艺术修养评价——美国加州母语课标评价内容阐析

    董蓓菲;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公立学校阅读/语言艺术课程框架(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倡导评价系统和课程、教学的整合。提出整合途径就是尽可能少的占用教学时间,尽可能多地发挥评价策略本身的潜力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要求综合使用入学水平、发展监控和终结性三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但不能在所有年级均等使用。强调评价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达成语言艺术内容标准。

    2007年12期 No.244 73-7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走进中小学

会议综述

  • 立足教材 优化教材——记第二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骆骆(王争);闫露;谢倩;唐琼一;

    本文对2007年"第二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专题研讨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从"教材不是‘圣经’——教材究竟是什么"、"尊重和理解儿童是优化教材的根本前提"、"尊重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研究教材才能用活教材"及"优化教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尺"等五个专题对与会的教育专家与教师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做了概括与总结,力求为当前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007年12期 No.24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