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 课堂中的批判性探究

    爱莉诺·达克沃斯;刘万海;

    本文的核心观点认为,教室是作为研究者探求儿童思想的好地方,同时,做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反之,教学的过程即研究的过程。教师和研究者应该采取一种共同的立场来面对教学。作者分析了"批判性研究"的方法,包含两个方面:(1)为孩子们的活动设计一个好的主题;(2)成功地引导孩子们谈论他们的观念:使他感到放松,乐于接受他们所有的想法。第一个方面对应着课程,而第二个方面对应着教育学或教学法。论文还进一步结合课堂教学的背景列举了一些研究的实证案例。

    2007年11期 No.243 3-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专家访谈

  • 日本“和文化教育”的图景——日本教育学者中村哲教授访谈

    钟启泉;

    从2001年度开始,日本学校教育界吹起了一股"和文化教育"(Wa Culture Education)之风。本文就是笔者围绕"和文化教育"的话题约请日本兵库教育大学中村哲(Nakamura Tetsu)教授(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作答的访谈录。他强调,日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形成儿童的扎实学力,而且要形成生机勃勃的"人类的生存力"。因此,日本的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和文化"(日本文化),使之像中草药那样润物细无声,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春风化雨的作用。中村哲教授专攻社会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文化教育,著有《让‘和文化之风’吹遍学校》、《和文化——感悟日本传统的 QA 事典》等。

    2007年11期 No.243 11-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教育测量在教育评价中的角色

    杨向东;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许多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常常将教育评价活动简单地与教育测量的研究范畴相等同。本文从学科的角度对两者在内涵、研究的问题、范畴以及方法等方面的交叉和不同进行了分析,并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教育测量学在教育评价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2007年11期 No.243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知识、生命与个体幸福

    方红;王帅;

    关涉生命幸福是知识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知识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关注个体生命幸福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2007年11期 No.24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课程与教学

  • “教育性教学”的误读——兼论赫尔巴特教学伦理思想

    王凯;

    长期以来,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概念被误读。常见的观点不是来自赫尔巴特,而是出自凯洛夫。这种误读不但窄化"教育性教学"概念,而且还遮蔽了赫尔巴特的教学伦理思想。

    2007年11期 No.243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小学课程领导发展初探

    罗厚辉;

    设计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在校本课程开发下课程领导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我们用个案研究方法来评估在校本课程开发结构中,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制订过程导致其专业发展的程度。资料强有力地表明教师在参与规划、实施、反思课程实践和改革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然而,教师课程领导观念实施的结构和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07年11期 No.24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迈向个人知识的教学论

    牛楠森;

    从存在状态来看知识有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两种,可教学中个人知识从来都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但是,公共知识教学的困境,如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创造力的缺失以及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迫切需要解决。而有着时代基础和人性假设前提的个人知识教学无疑是一剂良药,在不抛弃公共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对教学作必要的变动是个人知识教学的实现路径,包括明确以个人知识为教学首要目标,引入新的教学过程观,实行多元的教学评价。

    2007年11期 No.243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教育理论

  • 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

    谢安邦;张东海;

    全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以范式主义和批判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取向。它对现代教育的批判立足于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关于人性、智能、学习、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假设。

    2007年11期 No.24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教育变革:从理性-结构范式到战略-系统范式

    余进利;

    本文首先阐述教育变革实行范式转移的必要性,接着对构成我们现今大多数变革努力之基础的理性-结构范式存在的缺失进行剖析,最后就教育变革所需要的战略-系统范式,从环境和组织、规划和革新、焦点和实施几个方面,揭示其所具有的意涵。

    2007年11期 No.243 53-5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

    黄志成;魏晓明;

    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新思潮,跨文化教育超越了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消极被动性共存,是一种主动性互动式教育,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促进理解人类文化间的差异,承认文化差异的价值,促进理解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主张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融合共处。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特性,不要因为学生的不同文化而遭受到歧视和排斥。跨文化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2007年11期 No.24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教材研究

农村教育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及对策研究

    崔丽娟;郝振;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农村流动人口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主要社会矛盾的一个体现。由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家庭教育功能的变迁以及社会教育中的偏差,使得这一群体的儿童面临着严重的教育困境,甚至失教。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留守儿童家庭、农村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入手,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无疑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2007年11期 No.24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农村基层小学合作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

    王灿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农村小学教改的一道亮丽风景,但通过随堂听课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小学合作学习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分注重分组形式而忽视了精确分工,偏重合作过程而忽略了必要的准备,偏重结果的表达而忽略了倾听,强调教师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控,过分依赖优秀生而忽视了暂差生的同步发展。因而,只有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严格小组角色分工,发展积极互赖的关系,学会包容等待,加强实践反思与理论探索,才能使合作的课堂变成更富有成效的学习场所。

    2007年11期 No.243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