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整合教学法: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比利时X.罗日叶教授访谈

    汪凌;

    X.罗日叶(Xavier Roegiers)是比利时鲁万-拉-勒夫天主教大学的教授、教育学博士,同时他还任国际组织——教育和培训工程局(BIEF)的主任。这一国际组织机构的目的在于推动二十余年来已经在西方和非洲广泛传播的一种教学法——整合教学法。罗日叶教授参与过多个国际教育项目的研究,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整合教学法》、《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和使用》、《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等等。笔者就整合教学法问题对罗日叶教授作了访谈。

    2007年10期 No.242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钟启泉;

    教学实践的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与教师知识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辨析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可以为教学研究的转型和教师教育模式的改善提供指引。

    2007年10期 No.242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追问

    李召存;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2007年10期 No.242 15-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

    王艳玲;

    教师角色转型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新课程倡导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向"创生取向"的转变,蕴含了教师形象从"忠实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角色是对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价值的重新发现。那种认为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型是"把改革的成败推加在教师身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007年10期 No.242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课程与教学

  • 论基础教育共同学习的范围与依据——J.P.怀特强制性课程思想述评

    夏正江;

    在基础教育阶段,哪些课程应当列入全体学生必须共同学习的范围,哪些课程属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范围,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课程研究者与决策者。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教育哲学家就对这一问题作了相当严肃而深入的探讨,其中英国学者 J·P·怀特在1973年发表的《论强制性课程》一书,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简要地梳理和介绍了怀特提出强制性课程的基本依据与思路,并从价值论和认识论角度对这一思想的合理性进行了评析与透视。

    2007年10期 No.24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基于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教学理解

    王凯;

    当代英美教育学者借用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提出了教学作为德性实践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有力地批判教学技术化取向,促进教学中的知德合一,关注教学道德的内生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10期 No.242 34-3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生成性教学设计的多维观照

    姜旭英;蔡铁权;

    教学过程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设计程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学过程作静态的、预成的机械理解。随着哲学思维方式、课程观及知识现的转变,教学过程也由"预成"走向"生成"。生成教学过程现关注过程、强调关系、突出创造、重视个性。这种生成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为:由确定走向弹性的教学目标阐明,由"复制"走向理解的教学过程设计,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教学策略制定,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教学评价实施。

    2007年10期 No.242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课程评价

  • 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

    朱伟强;崔允漷;

    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政策力量,规范着课程的实践。新课程提出了建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要求用评价来促进学习,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本文主要讨论设计基于标准的课程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开发什么样的学生学业评价。全文在阐述了表现性评价的意涵、特征、类型的基础上,呈现了四种作为表现性评价工具的评分量规,并为开发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聚焦于学生学习的思考方式和相应的建议。

    2007年10期 No.242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美国评估监控的早期尝试及新进展

    王少非;

    作为一种观念,评估监控在美国有较长的历史。早期的尝试主要集中于测验标准的制定,测验审查以及对独立的测验监控机构的呼吁。但测验审查的效力有限,独立的测验监控机构一直未能成为现实,而比较成熟的测验标准是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的。近年来,美国在评估监控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为:依据新的教育评估范式重构了评估质量标准;形成了独立的评估监控机构;完善了评估监控机制;加强了教育者的评估能力建设。

    2007年10期 No.24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论表现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

    周文叶;

    课程改革呼唤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质性实施,当下我们面临的不是"为什么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表现性评价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因为两者在理念层面的适切性,而且因为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

    2007年10期 No.24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美国NAEP2009科学课程评价试题编制研究

    张雨强;冯翠典;

    美国教育进展评估是持续进行并不断发展的全国性基础教育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在分析 NAEP2009科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丈着重研究了该评估体系试题编制技术的一般框架和具体细则,旨在为国内的试题编制提供技术借鉴。

    2007年10期 No.24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教师教育

  • 日本教师如何看待教师教育——关于日本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

    刘竑波;植山刚行;

    教师素质及其参与教育改革的程度被公认为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一项关于日本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来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是如何看待教师教育及其改革的,以期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视角了解他们对日本教师教育的关注点,并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2007年10期 No.242 65-7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美国在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探索

    栗洪武;秦立霞;

    当前,美国教师资格评价标准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美国在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过程中,就实践领域关于资格标准制度相关问题的反思,政策取向中关于教师资格标准制定的改进,以及价值层面上关于教师资格标准的倾向进行分析,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所借鉴。

    2007年10期 No.242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国际标准解读与比较

    顾小清;

    面对信息化的教育要求,教师需要发展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此,国际国内纷纷出台了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包括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的教师能力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整合能力标准,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些专业能力标准,都是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出的明确规定。本文对国际上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标准进行了解读,并通过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2007年10期 No.24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学科教育

  • 从HPTM到HPTS

    郑毓信;郑玮;

    "数学教育哲学"系统理论的建立是充分发挥数学哲学对于数学教育促进作用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为由数学史向数学教育的渗透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更应明确肯定在数学哲学与数学史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这也正是从整体上论及"HPTM"的一个基本意义。由 HPTM 向 HPTS 的过渡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也应更加重视科学教育的特殊性质。

    2007年10期 No.242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科学探究与教学的启发艺术

    刘华;

    科学探究教学存在训练分立的探究技能、传递固定的探究思路的误区。为此,我们需要深刘、全面地把握科学探究的心理机制:建构性的科学归纳、以联想和想象等方式进行的科学猜想。相应地,启发性的科学探究教学可以从指导发现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激发相似联想和科学想象着手。

    2007年10期 No.242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语言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徐启龙;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教育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论。本文概述语言经济学基本理论观点,指出该理论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并就提高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效益提出一些建议。

    2007年10期 No.24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