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 急剧变革世界中的教育哲学

    凯瑟琳·埃尔金;钱雨;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中对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是当前教育哲学的基本使命。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详细说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学?"等基本问题与假设,并对它们进行批判性反思。若不对上述问题进行严肃思考,我们很可能就会迷失,不知该如何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实践和制度。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并鼓励学生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反思者。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学习成为审慎的质疑者。这样,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他们就知道如何利用认知信念的其余资源对它进行纠正,生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强大的信念网络。在教育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能力。

    2007年09期 No.241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专家访谈

  • 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

    钟启泉;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浅沼茂(Asanuma shigeru)教授应邀于2007年5月底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带来了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旨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课程质量的教师元认知研究"的成果。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成果的一个论题——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意义——展开。理解巴赫金语言哲学及其对话论命题的精髓,是发展"临床教育学"研究所需要的。教育临床研究三基轴——"现场性"、"实践性"之轴;"病理性"、"问题性"之轴;"发现性"、"批判性"之轴——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性格及其特色。

    2007年09期 No.241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教育评价中的因果关系及其推断

    杨向东;

    对因果关系的推断是教育评价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西方有关领域对该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推断中的基本问题。然后,文章介绍了 Rubin 的因果推理模型,并分析了如何在实验研究和观测研究中进行因果关系的推断。在指出推断因果关系在回答某些教育评价问题中的不足之后,文章还讨论了如何去推断事情发生发展的因果机制。本文最后讨论了因果关系的推广以及现实教育现象中因果关系复杂性的INUS条件。

    2007年09期 No.241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表现性评价纳入高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冯生尧;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高考制度的实质性转型。以有效选拔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表现性评价能够满足此种要求,故有必要纳入高考制度之中。国际上,从20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等。都成功地把表现性评价纳入高考了。有关研究也表明,表现性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能够达到可接受水平。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高考中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2007年09期 No.241 2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对课程改革论争重点问题的再思考

    陈静静;

    当前的课程论争主要围绕"新课改是否轻视知识",是否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课改"是否脱离中国国情"等重点问题展开。这表明教育理论界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发展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对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政府、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就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建议。

    2007年09期 No.24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教育理论

  • 性别公正与学校教育

    高德胜;

    性别公正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从实然看,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教师行为等多种维度再现、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正。在性别问题上,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构性质的两个循环。性别公正价值的追求,需要从两个循环同时开始。学校作为自觉的文化机构,应该首先从自己这一小循环开始,通过多种努力追求性别公正的实现,并由此撬动社会文化这一大循环的变化。

    2007年09期 No.241 33-3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

    范国睿;王加强;

    自20世纪30年代教育生态学产生以来,西方学者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区域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生态以及课堂生态等多个层面探讨教育生态问题,这些研究在内容到方法等多个角度为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进一步深化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从区域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生态、课堂教育生态等层面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教育生态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的策略选择。

    2007年09期 No.24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李克建;

    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众多的哲学社会思潮和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西方的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对于丰富和提升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析,然后梳理了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谱系,最后重点对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2007年09期 No.241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课程与教学

  • 教学的地方性非制度规范初探

    董洪亮;

    教学的规范系统型塑着教学的实际样式,但是其中的地方性非制度规范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教学的地方性非制度规范存在于边界清晰的区域当中,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变化性,它在教学思想与行动之间搭建桥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实际标准,为教师行为的合理化提供解释框架。地方性非制度规范反映着规范设定的权力关系。它的获得主要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2007年09期 No.24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论教学场的自组织

    吴小鸥;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系统复杂性的特征之一。教学场的自组织是指教学场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取得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或联合作用,使场在空间、时间功能上出现低级组织系统或高级组织系统演化的一种性质。本文阐述了教学场自组织的基本表现并分析了其形成的条件。

    2007年09期 No.24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处境不利儿童学业准备研究述评

    柳倩;

    学业准备是当前国际层面上的学前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对学业准备的关注不仅来自学前教育专家,还有来自政府的政治力量。本文阐述了该领域的焦点——处境不利儿童学业准备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于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业准备状态对于未来学业成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处境不利儿童往往处于低水平的学业准备状态,劣势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和学前教育机构经历等生态环境是导致其学业准备不足的主要因素,处境不利儿童学业准备状况的改善也需要运用生态学模式进行。

    2007年09期 No.24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立法

走进中小学

  • 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陈珏玉;

    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述了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做的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探索。我们将课程统整的目标定为"协同、高效、乐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了单科协同、多科协同、循环协同三种课程统整的方式,为此建立了三支专长互补的教学团队:单一领域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团队、智能教学团队,并在教学策略与学校的支持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2007年09期 No.24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刘世星;

    以校本课程的视角审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运用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探讨了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7年09期 No.241 92-9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