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专家访谈

  • 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教授访谈

    钟启泉;

    日本京都大学栀田叡一(Kajita Eiichi)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教育学。曾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大阪大学教授、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女子大学校长。现任兵库教育大学学长、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教师教育部会会长)。栀田教授的代表作有《自我意识心理学》、《教育评价理论》(3卷本)、《创新大学教育》等。他的学术研究的经历、教育行政的经验,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教育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地位。本文围绕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问题,梳理了提田教授有关教育评价的主要见解。

    2007年06期 No.238 3-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方案的探讨

    杨向东;

    如何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招生体制是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分析现行高考制度所导致的各种教育和社会问题入手。讨论了现行高考制度改革应该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然后。本文基于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原则,从高考的考试性质、实施方式以及高等学校的招生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当前高考的七条具体的改革措施。

    2007年06期 No.238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知识个人性的缺失与回归

    王强;

    "客观主义"知识论者对"知识个人性"的漠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知识论的历史渊源很深。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的个人性"曾经一度缺失,但进入20世纪以来,呼唤"知识个人性回归"的声音占了主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中,"知识个人性"却倍受关注,因此说当前课程改革提倡对"知识个人性"关注,符合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文化、且顺应时代要求。

    2007年06期 No.238 17-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教师教育

  • 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回归的思考

    申国昌;

    百年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于2007年9月重新回归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校园。这一政策的出台,受到了师范院校师生的欢迎,也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争议。但是,总体来讲,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对发展农村教育,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No.23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教师教育与政府责任——德国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及启示

    乐先莲;

    本文重点论述德国政府把教师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从教师教育政策立法、教师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师教育投入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并提出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2007年06期 No.238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教师成为领导者——美国新教师发展观述评

    刘保兄;刘小娟;

    "教师成为领导者"是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师发展观。该观念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同时要求学校、同事之间相互协作,以保证教师领导能力的发挥。在培养教师领导力方面,建立了学校一社区一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中著名的有"明天学校的领导力"计划、"国家写作计划"等。

    2007年06期 No.238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思考

    胡惠闵;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立足于学校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思考如何从整体上形成一套行动策略。本文提出,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策略包括形成"压力圈"、建立平等的交流渠道、形成教师反思机制、构建以"诊断-改进"为主旨的教师评价制度、引进大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五个方面。

    2007年06期 No.238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课程评价

  • 国外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李松林;

    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以高考改革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韩国高考改革的最新动向,并从中挖掘了对我国高考改革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的思想资源。

    2007年06期 No.238 39-4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评价促进学习——英国KMOFAP形成性评价个案分析

    林瑾娜;许明;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些成员国对形成性学生评价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突破。例如英国的 KMOFAP 计划就针对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这一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从英国 KMOFAP 形成性评价计划的背景、实施及成果、积极意义等方面,介绍其形成性学生评价的新进展。

    2007年06期 No.238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美国教育进展评估2009科学评估框架及启示

    张雨强;

    美国教育进展评估(NAEP)是全国性学业成就评估体系,是美国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与学术价值。本文通过评析 NAEP2009科学评估框架,并对比其与NAEP2005科学评估框架的区别,试图为我国建立全国性学业成就评估体系、制定教育评价质量保障程序、提升学业成就评价的命题技术等提供借鉴。

    2007年06期 No.238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国际比较——兼评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政策依据

    余英;

    中国现行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政策依据——学费占生均日常运行费用的25%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但只有美国、印度、蒙古等极少数国家将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本作为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政策依据,而且这一政策很少能在实践中执行下去。由于各国对相关成本的界定以及实际成本有诸多盖异,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下,我国的这一学费政策规定意义不大。

    2007年06期 No.238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的教育服务

    静炜;

    2005年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启动后,教育服务成为服务贸易谈判中重要的领域。双方商定要达成一个互利互惠、符合双方利益的自由贸易协定。这样的协定能否如期达成将对今后若干年的两国关系走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着力于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的教育服务内容,从两国总体关系、两国在教育服务领域已有的开放承诺、澳大利亚谈判的驱动力以及两国当前教育服务提供的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2007年06期 No.23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21世纪先锋学校的创新及预示——对美国费城“未来学校”的考察与评析

    冯大鸣;

    2006年刚刚面世的"未来学校",以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管理方式的三大创新对传统学校模式做了几近全面的解构。"未来学校"激进作为的背后,潜藏着未来教育改革的四个预示:企业支教的可持续性将凸现出来;大学将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原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时差将越来越短;围绕学校硬件的研究将再次受到重视。

    2007年06期 No.23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新西兰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绘制——《新西兰教育部2003-2008年教育目标陈述》述评

    乐毅;

    新西兰教育部首次制定并公布的《2003-2008年教育目标陈述》分析了新西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与 OECD 其他国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新西兰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和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出发,明确了教育部的角色与工作重心,提出了期望达到的教育结果,勾画了未来5年国家教育发展的蓝图,确定了若干关键的行动重心和达到这些目标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制定了多部门、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创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2007年06期 No.238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美国中小学闲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陈建华;

    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闲暇教育的历史背景,进而阐述目前美国中小学的闲暇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包括独立形态的学校休闲课程,以及渗透形态的校内和校外闲暇教育活动,最终指出它们对于我国中小学开展闲暇教育的启示。

    2007年06期 No.238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学科教育

  • 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滥觞与演变——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说起

    蔡铁权;

    我国科学近代化起点的标志被认为是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然而,我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由受过西方科技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完成的,他们使近代科学逐步走向制度化,构建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基本体制和形态,并将科学教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2007年06期 No.238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语篇分析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

    吕良环;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二语习得过程,揭示二语习得机制,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采用许多方法对与二语学习者有关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对所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本文拟对语篇分析方法的使用与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

    2007年06期 No.23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从希伯来语的独特性反思中国希伯来语教育的发展模式

    阮项;

    以色列以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欧美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把希伯来语课程置于神学、宗教学、犹太研究之下,作为这些专业学习的入门工具。因此,要发展中国教育,并使中国的犹太研究在国际上走向学科前言,就应该在语教育中,从培养希伯来语翻译人才和犹太以色列研究人才并重,转向以培养犹太研究为主、语翻译人才为辅的发展思路;从外语专业一家培养,转向犹太研究机构与外语专业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从本科教育为主,转向本、硕连读的学制设置。

    2007年06期 No.23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