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和未来

    沈致隆;霍华德·加德纳;

    2006年4月14日下午,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教育心理学名著《多元智能》一书的中文译者沈致隆,应邀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学术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和受到的欢迎》(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Contemporary China)。演讲会由霍华德·加德纳亲自主持并向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听众介绍了演讲者。演讲结束后,加德纳登台做了点评,并即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和沈致隆一起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现经授权,将两人的演讲、评论以及回答问题的录音整理稿,摘要予以发表,以供读者参考。

    2007年01期 No.233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专家访谈

  • 21世纪的怀特海式大学——科布博士访谈录

    成长春;

    现代西方大学讲求"价值中立"、崇尚功利主义、追求自身价值,这有违21世纪大学的办学宗旨。针对这些不足,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科布博士运用过程哲学原理提出了建立以"关注世界命运、服务人类共同福祉"为办学宗旨的怀特海式大学的构想,并预言在中国最有可能出现怀特海式大学。小约翰·科布(John B.Cobb,Jr),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终身教授,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科布教授长期从事过程哲学、可持续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是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

    2007年01期 No.233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比较教育

  • 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的贺辞

    顾明远;

    <正> 各位领导和各位会员: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汇聚在上海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我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对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育学会等筹办单位表示感谢!上海是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诞生地。1979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第二次全国外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后称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

    2007年01期 No.233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学界前辈 殷切期望——王承绪教授寄语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年会

    哲达;

    <正> 王承绪教授首先向主席、与会代表问好,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比较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向大会表示诚挚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接着表明自己已经多年未参加年会,这次年会在上海举行,虽然很想参加,而且杭州近在咫尺,但由于年事已高,腿脚无力,所以不能亲自前来参加,但非常高兴有通过视频向大会领导和与会代表问候的机会。然后王教授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比较教育生涯:"1934年在大学读书时开始系统学习比较教

    2007年01期 No.233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投身教育改革实践,焕发比较教育活力——在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年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钟启泉;

    <正> 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目的就是教育借鉴.改善本国教育。期望我国教育界珍惜比较教育学的价值,重视比较教育学的发展众所周知,随着近代国家的形成,国民教育成为宪政上或是行政上的主要课题。拥有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采取了给予人民以新的教育机会的政策,一般谓之"公共教育"的制度得以设计和实施,这种制度当然反映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条件。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活动就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应运而生的。1817年,被誉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的法国学者朱利安(M.A.Jullien)提出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的诞生。他提

    2007年01期 No.23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变革与反思

    陈时见;刘揖建;

    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是学科发展与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探讨比较教育方法论的演进的基础上,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反思。

    2007年01期 No.23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比较教育学科重建:方法论、话语体系及未来走势

    蔡宝来;李磊;

    比较教育的学科地位与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比较教育学界的一个本体论问题。本文主要从方法论建设重心的转移、重视教育传统因素对建立本国独特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的积极影响以及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应注重本国的教育"输出"这三方面,对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与探讨。

    2007年01期 No.23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国际视野 本土行动——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

    夏惠贤;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大会本着"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诉求,就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国别比较、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教育、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和专题研讨。本届年会盛况空前,中心议题突出,气氛活跃,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7年01期 No.233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关于教学道德性的原点审思

    刘万海;

    人类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和知识导致的人性和感觉的蒙昧。"成问题"的教学根本就在于师生精神自由的缺失,在于知识与德性、教学与生活的割裂,而已有的围绕有效教学与教学伦理的探索都不能根本遏止不道德教学的发生。教学的道德性内涵及其提升必须从个人精神自由的原点来把握。

    2007年01期 No.233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也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兼与王本陆同志商榷

    应学俊;

    教育改革"不问国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以怎样的思想方法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国情以及基础教育的国情,怎样理解"能动地适应国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如果忽视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理论为指导,如果忽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多次决定的精神,如果不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结合的层面并以"现代、世界、未来"的国际视野来思考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能动地适应国情",就会始终被动地落后于国家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就注定会步入歧途。这不能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大而化之的空谈要不得,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方式和论风应该停止,因为它对学术讨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

    2007年01期 No.233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课程与教学

  • 教学生成的运行机制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

    李祎;

    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相互作用生成新的信息的过程。生成性信息内化而成为个体的生成性知识,生成性信息外化便产生了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而引发教学目的、内容、策略等的生成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亦即是学生的认识从无知到未知、从未知到有知、从有知到真知的转化过程。

    2007年01期 No.23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课堂学习研究的国际展望

    李树英;高宝玉;

    本文分析中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行政特区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教研、课研、课的分析活动,并详细描述了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理论架构和实践情况,并对这些教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中、小学校自觉地形成一个资深教师、指导教师与新教师为小组进行课堂学习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改善课堂教与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很好模式。

    2007年01期 No.23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辨析——对实践现象的回应

    李树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必修课程,其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丰富,在实践界也得到政策保障,但是在具体课堂实施中还存有不少问题和困惑,如学生没有问题、脱离学科教师无法指导、没有像样的成果无法展示等,笔者针对这些实践界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顾虑展开论述,以期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并引起大家的探讨。

    2007年01期 No.233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课程实施研究:理论转向与研究焦点

    于泽元;靳玉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研究领域发生了由结构——功能观向文化——个人观进行转变的理论转向。与此转向相匹配,研究者关注教师认同感、效能感、情绪和学校文化的研究。这些理论转向和研究焦点关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观意义建构,不仅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新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上的启发意义,而且也启示我们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要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参与有意义的课程变革,同时也启发我们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01期 No.233 63-6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教育社会学

  • 教育的民间公平观——“两免一补”政策在李村实施中的遭遇

    鞠玉翠;王佳佳;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了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所采取的一项政策,体现了扶弱济贫、保证儿童受教育权的制度安排和公平观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政策在李村实施中却产生了巨大的风波。村民们的自私偏好等公平观与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导致风波产生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实施政策,更能给百姓带来公平感。

    2007年01期 No.2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我国中小学组织结构变革内在机理分析

    张立新;

    我国中小学学校组织的科层取向和行政化运作机制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发展需要形成自我意识,需要突出对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的尊重,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自上而下的赋权成为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而教师成为自我发展的策划者和承担者,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实现自我更新。

    2007年01期 No.233 74-7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学校、家庭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齐学红;

    文章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影响的复杂性、变动性,以及互动关系的多样性,资本的概念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以及学校知识分配的不均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为理解现代学校的功能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互动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07年01期 No.233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学科教育

  •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述评

    蔡铁权;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和实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和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科学课程标准》在多方面体现出了它的特点: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向;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最关键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凸显了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公正和公平,突出了科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为基点,实践了科学课程的整合设计;重视对学生今后有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的选取,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与此同时,对《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困难和障碍做出了分析,对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2007年01期 No.23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国外关于化学学习水平的界定与研究进展

    毕华林;黄婕;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而化学符号作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理解化学知识,是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受到了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外三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化学学习三种水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学生三种水平学习的实证研究、促进三种水平学习的教学策略等。从而为我国的化学教育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2007年01期 No.233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