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加仙;
格兰特·威金斯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研究和咨询组织的负责人,为州教育部、学区和学校提供咨询。其著作有《教育性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以及《通过设计而理解》等。
2003年06期 v.32;No.190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阿兰·肖邦;汪凌;
本文主要阐述了法国教科书制度和教科书四种功能(参照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文化和意识形态功能、资料性功能)的历史变化。文章强调教科书反映了教学目标和教师真实的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教科书从线性结构发展到网络状结构,人们可以从各种视角对之加以利用。在师资培训中让教师掌握使用教科书的技能和策略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人使用,教科书什么也不是,使用者赋予它生命。
2003年06期 v.32;No.19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刘晓楠;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协调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指导方针。在学校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从整体出发,适应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各国的实践表明,开发校本课程和整合现行课程、创建绿色学校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003年06期 v.32;No.19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祝怀新;潘慧萍;
德国在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且其教育行政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学校本身都十分重视促进环境教育的实践以提高未来公民的环境素质。本文试图从德国环境教育的政策方针入手,深入分析其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颇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期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探索与绿色学校的创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003年06期 v.32;No.190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应起翔;
英国是最早参与欧盟绿色学校计划的国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原有的环境教育基础上,较好地建立起融学校课程与管理为一体的绿色学校体系,以促进个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以英国绿色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办学策略的分析与概括,以期得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2003年06期 v.32;No.19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庄瑜;王纾然;
本文主要对荷兰、葡萄牙环境教育中的师资培训进行了概括的介绍,希望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003年06期 v.32;No.190 26-2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黄平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就国外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综述,特别是在环境教育定义的演化、环境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高等环境教育在环境科学及教育学中的重要性、以夏环境科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等几个方面给予专门的介绍。结论显示:设置环境教育专业和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加强环境教育是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2003年06期 v.32;No.190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聂荣鑫;
知识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本文在分析知识观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础上,区分了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的差别,并提出后现代知识观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启示,以避免当前课程编制中所出现的问题。
2003年06期 v.32;No.190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钟启泉;
本文试从科学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整体教育"思潮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所强调的基本原理,借以勾勒"整体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与局限。
2003年06期 v.32;No.190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汪霞;
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他充分借鉴、吸收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社威的过程说、怀特海的有机论等理论和观点,构建起一种后现代课程模体。这是一个不同于泰勒原理的模体,在这个模体中,多尔用课程的"4R"标准取代了传统的"3R"标准。
2003年06期 v.32;No.19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刘萍;
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是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后产生的建构学习理论对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示。本文拟从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主体与发展是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
2003年06期 v.32;No.19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贺卫东;
建构主义主张人的学习是主体不断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对自己知识结构反复重构、更新,从而使学习者在修正中让自己的认识趋于接近世界的真实,这种观点对于以生活、社会为内容的语文阅读教学尤有借鉴作用。阅读是读者感知理解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读者的经验介入,但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忽略了阅读主体,建构主义学习观将给阅读教学新的启示。
2003年06期 v.32;No.19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范文贵;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它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打破传统数学教学观的束缚,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探究性数学教学观。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要学会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以便开展探究性数学课题学习。
2003年06期 v.32;No.190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赵明仁;王嘉毅;
性别偏见与性别刻板化印象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地方课程由于其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征,为解决性别平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而地方课程开发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则是首先必须关注的问题。
2003年06期 v.32;No.19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安桂清;
本文简要概括了课程故事被广泛倡导的理论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在方法论意义上对当前课程研究和教师生活的影响。
2003年06期 v.32;No.19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全海燕;余洁;
<正>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了我们葛江中学初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跳出书本学习的局限。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
2003年06期 v.32;No.19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吴雅琴;郑晓峰;
<正> 今年我们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全新的一门课,我荣幸地被初一(五)班的"感受肯德基"研究小组邀请为指导老师。抱着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学习的心态,我欣然接受了。
2003年06期 v.32;No.19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周文礼;宋时春;
<正> 从这个学期开始,综合实践活动来到了我们身边。对于我们每一个师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个新事物。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在我们慢慢揭开它神秘面纱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这个学期"中西餐的比较研究"小组邀请
2003年06期 v.32;No.19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吴蓓蕾;李树培;
<正> 综合实践活动进入了"关注社会生活"这一主题阶段。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宽容与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班级、学校或社区的生活环境,激励
2003年06期 v.32;No.19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2003年06期 v.32;No.19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