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附录

  • 天凉好个秋

    秦岭;

    <正> 一、课题背景提起秋天,那种"秋风萧瑟天气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很容易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秋与愁、秋与悲、秋与离联系在一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秋来处处割愁肠"……

    2003年05期 v.32;No.18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健康教育——与日本社会科教师园明先生的对话

    钟启泉;

    园明先生,日本大阪市立松虫中学社会科教师、画家。彼此有20多年的交往。从他的娓娓动听的课堂教学中,从他的栩栩如生的每年举办的油画展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科教师的形象,一个不断进取的多才多艺的终身学习者。尽管他已经从教育岗位退下来了,尽管他每天都埋头于画室,但他心里依然牵挂着儿童的教育。这里归纳的是我同他围绕"健康教育"论题的一番对话。

    2003年05期 v.32;No.189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基于建构主义的社会科教学改革——以社会科WEB教科书的开发为中心

    中村哲;许芳;沈晓敏;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本研究以日本小学社会科5年级的单元为线索,利用英特网的功能开发了多媒体形态的社会科 WEB 教科书,以此作为社会科教学改革的一个案例。

    2003年05期 v.32;No.18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全球行动:艾滋病教育

    余定猛;

    艾滋病的加速传染,日益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危险。在有效免疫药品与治疗药品研制出来以前,技能本位的艾滋病教育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在许多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教育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社区、组织和心理三个层次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今人们所关心的艾滋病教育的相关问题,以提高人们对艾滋病教育的理解,提高艾滋病教育的意识。

    2003年05期 v.32;No.18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积极应对HIV/AIDS的冲击:教育的力量和对策

    陈飞;

    面对日益猖獗的 HIV/AIDS 的蔓延,同时也面临着 HIV/AIDS 的直接挑战,教育不能再承担沉默者的角色,它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因为遏制 HIV/AIDS 的希望就存在于教育之中。在个人没有感染HIV/AIDS 时、感染 HIV/AIDS 时、或因 HIV/AIDS 而死亡时,教育都能发挥不同的积极功效。具体途径包括:确保进入学校以及真正的相关的学习发生;把 HIV/AIDS 教育和性教育整合到学校课程中;促进生活技能的培养;确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权保护方案;提高对学生的爱护、安慰和同情的关注。本文的思考是,面对HIV/AIDS 的挑战,HIV/AIDS 应被放在国家教育日程表的中心。

    2003年05期 v.32;No.189 15-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HIV/AIDS对教育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

    徐士强;

    HIV/AIDS 对教育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影响在校学生数和学校的招生数;对教师的冲击;影响教育资源的获取;对学校生源的潜在影响;对教育过程的冲击;对教育内容的冲击;对学校角色的影响;对学校组织的影响;对教育规划和管理的影响;对教育捐赠和拨款的影响。

    2003年05期 v.32;No.18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多部门应对策略及其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和教育的启示

    肖锋;

    艾滋病的蔓延已经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英联邦国家实施的"多部门应对策略"就是其中一例。我国目前正处在艾滋病的高发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统整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力量,通力合作,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特别是发挥教育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已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2003年05期 v.32;No.189 2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HIV/AIDS教育的个案研究——美国和南非反HIV/AIDS的不懈努力

    兰小云;

    当前。美国 HIV/AIDS 教育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师资培训计划和美国红十字会的多个计划。红十字会的计划包括:基本的 HIV/AIDS 教育计划、青少年的 HIV/AIDS 教育计划、对西班牙裔青少年的 HIV/AIDS 教育计划、工作场所的 HIV/AIDS 教育计划、美国黑人的 HIV/AIDS 教育计划。南非HIV/AIDS 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及其课程上。教育部和卫生部都不约而同地制定了未来5年内的 HIV/AIDS 教育计划。

    2003年05期 v.32;No.18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

    黄志成;

    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了。回顾全纳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展望全纳教育的未来,引起了我们许多思考。本文第一部分简要揭示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包括全纳教育的概念和定义;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和课程教学现等);第二部分指出开展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包括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全纳教育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一致性等);第三部分论述实施全纳教育的可行性问题。

    2003年05期 v.32;No.18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

    仲建维;

    当前,围绕着全纳教育的争论纷繁复杂,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全纳教育作一梳理,通过选择几种代表性的定义加以分析以及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探讨,来揭示全纳教育纷争的现状,明示当前全纳教育理论的基本面貌。

    2003年05期 v.32;No.189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的挑战

    李小波;

    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普通教育体制、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这三个方面。全纳教育要求普通教育的改革,从二元制走向融合性的一元制;从课程与教学的同一性走向灵活性;从筛选、排斥走向平等、参与和合作。

    2003年05期 v.32;No.189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全纳教育在中国实施之设想

    钱丽霞;

    本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可行性,指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纳教育提供了基础,全纳教育的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以及开展全纳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提出开展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多元智能、因材施教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平等、参与、合作、迁移、创新的实施原则,进行开展全纳教育的构思与设计。

    2003年05期 v.32;No.18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刍议

    高黎新;陶增乐;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亮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起来是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的同志在上海收集了一些案例,内容涉及语文、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现将高黎新、陶增乐结合案例所写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刍议"一文发表,意在引起大家讨论,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05期 v.32;No.18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股票跟踪调查

    王菲;

    <正> 一、课题背景确立这个研究项目的机会十分偶然。目前高中的信息科技课程安排有 Access 数据库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选用的数据库实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构成,就要求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建立一个数据库。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发现一名学生以"陆家嘴"股票为研究

    2003年05期 v.32;No.18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探索宇宙之谜

    汤淼;

    <正> 一、课题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已开始对宇宙的结构产生种种的设想和猜测。在中国有盖天、混天、宣夜诸说;在希腊,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数百年间建立起极为精致而复杂的宇宙模型,那时在人们的观念里,毫无例外地把人类自己放

    2003年05期 v.32;No.18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叙事性研究在教学中的双重作用

    吴璜;

    叙事是一个多功能的概念,当叙事被研究者用来探究教师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时,它的多功能性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困惑。教育论述中普遍存在的是两种功能模式的叙事:强制性叙事和解放性叙事。前者是说服性的,后者则是表达性的。本文从叙事出现的背景出发,阐述叙事双重作用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2003年05期 v.32;No.18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谁是教学设计者?——一位专家型化学教师的个案分析

    裴新宁;

    本文通过对一名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比较了教师计划教学跟专业教学设计之间的异同,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差距,说明了教师应是教学设计者,并为专业设计人员研究教师行为及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

    2003年05期 v.32;No.18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浸入式英语课的现场研究报告

    郑秋贤;

    近些年来,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开始慢慢经历一种转向。很多研究者似乎已经放弃了通过给第二语言教师配备一些要件而"装配"出优秀教师的努力,相反的,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从第二语言教师的角度来理解她们学会教学的过程。换句话说,研究者的身份已经开始从隔岸观火的"观察者"转向积极构建的"参与者"。作为中加合作项目幼儿园、小学"英语浸入式"实验小组的研究人员,作者正是试图以"参与者"的视角来解读三节真实的浸入式英语课,理解一位刚刚迈进课堂的浸入式教师如何学会教学的过程。

    2003年05期 v.32;No.189 75-7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