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 联邦德国的批判的教育学流派

    李其龙

    <正> 批判的教育学流派是联邦德国的三大教育学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于70年代取代精神科学教育学和经验教育学流派,在联邦德国教育学领域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到了联邦德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所有领域.本文在这里对这一学派仅作初步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批判的教育学流派的起由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高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愈益扩大,并深入到了教育学领域,为一批教育学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1994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 国家课程和学业评定——英国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之一

    王斌华

    1988年,英国公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它是《1944年教育法》公布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法案,标志着英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选择权力,并要求家长承担更多的职责;要求地方教育当局下属的所有中、小学推行中央政府指导的国家课程和学生评定计划;削弱地方教育当局的作用,让学生享受更大的自治权,并建立享有更大权力的理事会;创立一种新型的、由教育科学部直接控制的公立学校;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确立新的财政和行政管理模式.作者刚从英国伦敦大学归来,他在该文中着重介绍《1988年教育改革》公布以来英国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举措.

    1994年03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英国学校督导工作指南

    石伟平

    英格兰皇家首席督学根据“1992年(学校)教育法”制定的《学校督导框架(Frameworkfor the Inspection of Schools)》是英国学校督导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为英国学校督导体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框架,更为英国的学校督导的具体展开提供了工作指南.有关“新框架”的主要内容,笔者在本刊的前一期中已作了详细的评述,本文在此主要介绍文件第二部分的内容——“学校督导工作指南.”这不仅包括英国学校督导工作的范围,还涉及到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督导所依据的“评估标准”与“评估证据”,以及督学的“督导报告”应包含的全部内容.我们相信,这一指导英国督学开展学校评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学校评估工作,完善我国的学校督导体制,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1994年03期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学生贷款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赵中建

    <正> 学生贷款(Student Loans,我们一般称作学生贷学金)作为政府资助学生就读于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主要始于50年代,尤其在80年代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在约5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详见附表1).作为一种制度或计划,学生贷款涉及诸多方面的要素,如贷款的机构、贷款的标准、贷款的偿还等,而各国在实施学生贷款的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或做法(参见附表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缴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即将全面实行,学生贷款(即学生贷学金)在我国的实施已列入国家教委的日程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贷款中若干主要问题作一比较的分析和研究,对我们实行和推广学生贷款计划想必会有所研益和启发的.本文主要从贷款的对象、贷款的用途与规模、贷款的管理与申请以及贷款的偿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各国学生贷款计划一览表”和“递延成本回收的政策选择”作为附表列于文后,以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1994年03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 授业主体论探讨——日本学者的“新授业论”(之三)

    钟启泉

    <正> 上面论述了授业的本质论、目标论、学力论及功能论.这里、根据上面的论述进一步讨论授业主体论的问题,这是制约“理想的授业条件”的重要问题.在授业中,授业主体是教师,是学生个人,学生集体,抑或是它们的折中型?授业主体不同,授业流程与授业方法的基本型自然不同.授业活动与授业效果当然也会不同.这里试考察一下基本型的利弊得失,以便为授业改革提供资料.一、教师中心型授业流程的利弊得失迄今为止的授业事实上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的居多,当然也有儿童为主体进行学习的授业.两种授业各有长短.这就要求我们认清两者的利弊得失,视授业活动状况,创造出出色的授业活动的状态来.(一)教师中心型授业的展开与授业方法在教师中心型授业中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授业指导,因此采取“导人—展开—整理”的授业流程.其基本型如次:1.授业开始,进行“导人”,旨在提高学习的准备度.2.提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呈示学习课题,指示学习方法和应该注意事项.3.教师提问,促进思考,征求解答,反复问答,以求得正咎或近似于正答的回答.

    1994年03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国际比较教育(中)

    姚晓蒙

    <正> (四)研究方法当人们说到特定的比较方法时,他们可能会使听者产生误解,因为在比较研究中要使用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每一种只适用于调查某类特别的问题.简短的看一下那些代表性的研究技术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典型研究的标题,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说明.下列这些代表性的方法包括历史法、解释法、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和人种史法.本章前一部分提到的“历史法”引起了历史研究法的运用.最常见的是查阅书面或印刷材料(书、期刊、报纸、信件、法律文献)并解释在教育活动的发展中它们指什么("18世纪初等学校读物中的宗教内容”或“法律支配下的南非学校教育——1900—1930”).历史法也包括一些采访,采访对象是那些过去重要事件的多与者或至少是与那些已去世的过去重要事件的参与者相熟的人(“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学校的督导”或“大萧条时期教师工资的谈判”).此外,上一个世纪中视听—录音技术的发展也为运用历史法的人提供了更广的资料来源——照片、电影胶片、唱片、录音磁带、录像带、影碟、计算机排印,等等.此外,为了调查没有以书面或图片形式充分体现的历史事件,运用历史法的人有时会转向考古发现.然而,就比较教育的目的来说,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物质文化遗迹通常用处不大.

    1994年03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季亚琴科论教学组织形式(下)

    朱佩荣

    <正> 在分组课业中加强集体的因素并不意味着就因此而奠定了新的组织基础.全班的和小队的课业的组织基础是同一的:一人同时教一组人.增加“事务上的接触”的次数,出现“集体的期待”,在“学习动机”方面发生改变,这一切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确认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不够的.在30—40名学生中吸收7—8名学生履行教师的职能,这本身是很重要的.但人人只是学习的小队课业不能称之谓小队课业.只有教师一人教大家,只有把他的活动是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只有他是在为别人,为社会而工作,其他人(学生)仅为自己而工作.自有学校以来,学生的活动的社会本质就是这样.为了走向集体教学,要使全班40名学生无一例外地都能履行教他人的职能,而不仅仅是其中的7—8名学生或20名学生.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没有真正的集体教学.以大组或小组为形式进行的分组的课业不是集体的教学工作组织形式.为了获得集体教学,必须摆脱分组课业的局限性,要以非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的工作,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个别地互相工作.

    1994年03期 47-4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下)

    马庆发

    <正> 三、“教学论结构格子”概念及其特征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在德国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曾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和研究侧重点而形成了5大类批判教育学,具体分为:先验论—批判教育学(die tranzendental-kritische Pada gogik)、批判—交往教育学(die kritisch-kommunikativePadagogik);批判—解放教育学(die kritisch-emanzipatorische Padagogik);批判—唯物教育学(die Kritische-materialtische Padagogik);批判—合理教育学(die Kritsch-rationalistischeP(?)dagogik)这5类批判教育学分支,分别从批判理论的交往、解放、合理及知识兴趣等批批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与结构主义方法论进行探索.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这些批判教育学思想与理论.闵斯特学派从研究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中得到启迪,并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将“教学论结构格子”(didaktische Strukturgitter)的方法论和决策策略推广到课程开发与课程研制的实践之中.

    1994年03期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美国有效学校的理论与实践

    程晋宽

    <正> 美国自开办学校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质量与学校的质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但随着1964年本杰明·布卢姆的《人性的稳定与变化》以及1966年詹姆斯·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发表,人们的原有观念则受到了严峻地挑战.布卢姆认为,非学校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范围具有更大的影响,这正如布卢姆所指出的,假设17岁青少年的智能发展为100%,则4岁儿童的智能发展可达到50%,5—7岁可发展30%,8—17岁为20%.这就是说,儿童在入学前,其智能已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科尔曼也认为,学校教育本身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学生的阅读、数学及其它学科技能与学校设施和教师的学历之间只有较低的相关性,而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民族背景等则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贫穷和富犹庭儿童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日益突出,并明显地反映在儿童的未来生活成就之中.

    1994年03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教育评价新策略——谈谈国外有关教育评价中的元评价研究

    史耀芳

    <正>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评价界曾经历了一场革新运动.起因在于当时美国教育界采用的教育评价方法因循守旧、评价质量难于保证、评价结果令人生疑.这一切促使教育评价者们感到探求某种能够论证或检验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元评价(metaevaluation)理论及方法就应运而生了.本文试就此作些介绍和探讨.一、元评价研究背景还在本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元评价范畴的某些问题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许多研究技术也都被应用到元评价研究中来.最早提出元评价概念,并用来评价教育产出计划评价的学者,是美国的斯克列文(M·Scriven,1969).此后,列申格(L·Lessinger,1970)、帕鲁弗(M·Provus,1971)、塞立杰曼(R·Seligman,1973)都探讨了与元评价有关的问题.他们提出元评价的步骤是:(1)监控评价研究过程,以保证研究质量;(2)评价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坎贝尔和斯坦利(Campbell&Stanley,1966)、布拉奇特和格拉斯(Bracht&Glass,1968)、全国评价研究委员会(the Phi DeltaKappa National Study Committee on Ev-

    1994年03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发展综述

    有宝华

    <正> 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特定的组织、以特殊的方式对特殊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的组织既包括特殊学校,也有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或小组.特殊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缺陷、在学习上异常困难、或在情绪和行为的表现上有问题的人.根据这种对象的特点,特殊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它的指导思想都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特殊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与普通教育共同构成教育体系的两条主线.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这不仅是因为特殊教育最初由普通教育分离而出,而且还由于至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仍相互接纳对方分流出来的学生.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初,恰恰表现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这种若即若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变移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本文就美国特殊教育的观念及其方式的发展予以阐述.

    1994年03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的科学研究活动

    B·B达维多夫 ,邓鲁萍

    <正> 今天,人们对俄罗斯教育已到了危机边缘的议论已经习以为常了.事实确也如此.但是这里我们需要对已经出现的形势作一仔细分析,拟定与这一形势相符的实际任务,并科学地寻找有效解决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在我们社会正在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变动决定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这一改革在几年之前已经开始,目前已较明显地出现了那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任务的轮廓.在建立新的科学院科学研究活动的构想时,需要强调指出,从科学上保证改革任务的解决取决于下列诸多因素,如有关教育科学发展的实际水平,这些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研究工作的组织和资金条件,以及研究工作与学校实践联系的性质.教育改革真正蓬蓬勃勃地展开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寻找教育革新家的过程之中,以及在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学校”全苏科学研究委员会制定通过的一系列文件之后.改革时代的潮流要求教育的民主化和非意识形态化,克服它的单一性,而将目标转向正在发展着的个性的兴趣上,转向与受教育者和学生交往的人道主义方向上和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主义倾向上来.还在苏联解体之前,许多教师、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学者和社会团体已经由下而上地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1994年03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欧洲各国向工业部门呼吁为高等教育投资

    <正> 欧洲各国的教育部长们已讨论了一项要求各国工业部门向高等教育投资的计划.几个欧共体成员国支持私人公司与大学进行财政上的合作.但英国的一位教育家将此计划说成是捞救命稻草,认为工业不会慷慨地为高等教育解囊支付基本费用,这不过是一种幻想.从现实来说在课程建设和内容的设置上与工业部门建立更深层更有用的合作关系是有余地的,在英国.大公司向高等教育的投资大约只占其总经费的20%.

    1994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法国计划彻底修改中小学教学大纲

    李惠萍

    <正> 法国全国教学大纲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小学至高中阶段实验科学及工艺教学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该委员会建议对实验科学及工艺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修改.法国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应该逐步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等),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从一开始就分科.该委员会主张打破目前这种严格的分科方法,希望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甚至希望打破地质学与科学技术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另外,委员会还认为目前小学一初中一高中各阶段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完全是人为的,而且对学生是有害的.因此,该委员会建议将实验科学及工艺的教学方式分成四个阶段:一、小学初级班:自然及技术入门;二、从小学中级班到中学五年班:科学及工艺的启蒙教育;三、从中学四年级到二年级:科学及工艺;

    1994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美国职教界人士Charles H Buzzel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质量规划要点

    <正> 1.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扩展学生的阅历,从而提供广泛的选择.当前把文化知识、职业课程、连接中学与社区学院的技术准备课程与其它课程揉为一体,就可提供更多的选择.2.当前职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涉及英语、数学、科学、体育、社会研究以及职业课程,诸如汽车修理、绘图、保健、文秘和推销等.3.在职业教育、好工种与未来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在中学掌握了工作技能的人能胜任高报酬的工作,能从事高要求的工作,也能在提供中等后教育的学校里学习相关甚至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里的知识,或选修大学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1994年03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面向新世纪的教改探索》即将出版

    <正> 本书是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杜殿坤教授承担的国家教委下达的《我国面向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实验研究》课题的成果.课题自批准以来,已经在3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和教改探索.课题负责人先后与多所学校建立了联系,宗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进行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30多所学校确实进行了大量工作.其共同特点是:各校校长科研意识强,领导得力,骨干教师水平高,选题有创新性和超前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的社会声望提高,已成为在当地、省、市及全国闻名的学校.从办学模式说,这些学校有公办学校、民公办助学校、公办民助学校、股份制学校、企业资助学校、私立学校等.从课题性质说,各校都选择了改革力度大的主攻课题(“突破口”),在某个领域里有很大建树,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颇高.近几年来,综合性和整体性更大、改革力度更强的新的研究课题相继增加,显示出“面向未来”的取向更明显.

    1994年03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教育负担冲击着重要的研究工作

    <正> 西欧各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负担如不减少,大学的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将会困难重重,十一所苏格兰大学和中心院校的有关人士认为高等教育部门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最近的一次大学教师联合会议上,这一观点已被公认,期望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依赖关系.从苏格兰各高等学校的情况看,每年课时在200小时以上时,在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明显下降.少于200小时课的教师中2/3以上都发表过论文,课时增加到200至300间,只有九人发表过论文.要想当一名好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位在科研上很活跃的人.此点在大学中尤为明显,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中也很重要.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科研

    1994年03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