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一、刘序钟启泉同志翻译了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著的这本《现代教育学基础》,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现在还在进行教育改革。关于改革的目标、方向,国家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研究、实践。应该在教育科学方面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掌握当代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的动向。我们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而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不放眼世界,不展望未来,不重视现代已经出现的大量新的事物。当然,我们不要盲目搬运外国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的立足点是自己的国家。我们永远要用自己的实
1986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埃托尔·热尔比;张人杰;
本文作者(Ettore Gelpi)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工作。长期在该机构工作的经历,使他有较宽广的视野。1986年初,他特意给译者寄来这篇论文。全文共分十八节,着重分析了比较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原文发表于1983年。
1986年05期 5-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陈和华;
本期发表了苏联教育部长发布的《关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深学习某些学科的学校(班级)和用外语进行一系列学科教学的学校(班级)的标准教学计划的命令》及其12个附件,还发表了介绍一所开设"专长班"的学校的实验情况的文章。此外,在本期的《科技革命与学校》一文的第(四)节中,也谈到了开设此类学校和班级的情况。这类学校(班级)的名称还不统一,在翻译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有人介绍过苏联的"数理学校"、"外语学校",也有人称之为"专门学校"、"专业化学校"。有人认为这类学校的性质是苏联的"重点中学","英才学校",等等,说法不一。在苏联,叫法也不统一,有的叫(专业学校、专业班),有的叫(有侧重面的、有专长的学校、班级),有的叫(加深学习某些学科的学校、班级,有人译为深造班),等等。现在,苏联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了这类学校的全称,可以把不同的叫法统一起来了。至于这类学校的性质,从公布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它们的质的确定性,已没有争论的必要。但是,苏联把中等普通教育学校的过去的统一模式加以分化,实行区分教学,是苏联学制、课程方面的一次深刻变化。苏联没有"重点中学"这个名称,但是这类学校有所侧重,倒是跟我国的"重点中学"有一定的可比较性的。我们的"重点中学"的主要标志是升学率高。关于要不要设重点中学的问题,在我国有争议,各有理由。但什么是"重点","重点中学"应当"重"在哪里,可能所指的内涵又各有不同。如果大家争议的是同一名称下具有不同内涵的东西,那就会造成混乱而又得不出有益的结论。我们认为,象这里刊登的教学计划和实验报告一样,把概念的内涵作出质的规定,对于探讨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是有启示的。
1986年05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Г·Н·沃尔科夫;高林英;
<正> 维尔纽斯卡普苏卡斯大学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致同意授予多德努夫斯克中学校长P·普拉诺维奇以教育科学候补博士的学位,并建议他编著一本在对高年级(相当高中阶段-译注)学生进行区分教学的条件下组织职业定向工作的教学法参考书。这位学位申请者的生活道路是极其有趣的:从16岁起他就当了教师,做过小学校长,当过十年集体农庄主席,并获得过勋章,
1986年05期 17-19+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吉本均;钟启泉;
<正> "教",必须作为一种技术确立起来。这是因为,"教"并不是个人的主观的灵感与诀窍;而是经过主观的努力,谁都能掌握的普遍的技术。但是,我们必须阐明教的技术的独特的结构与性质。这种技术,必须从"教"的固有的逻辑中引导出来。这就是历来在探讨的揭示教育学的科学性质的问题;揭示"教"这个作用的本质的问题。我们试就如下三个模式的对比来考察一下,亦即从艺术(Kunst)与教育、应用科学技术(Tech-nik)与教育、成长(Wachstum)与教育三个侧面,来探讨"教"的技术的科学本质。
1986年05期 20-2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丰田久龟;耿函;
<正> 三、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发问1.启发式讲述那是笔者去参加某小学校内研究会时的事。一堂课结束后,上课的教师对笔者说,今天的课是失败的,发问不恰当。的确,在那堂课上,教师的发问对学生不合适。但这并非因为发问本身有什么问题,笔者以为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指示和说明没有被学生接受。努力使发问恰当是保证课堂教学成为真
1986年05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A.S.尼尔;洪丕熙;
<正> 和传统学校的教学法的比较我宣扬我的见解,即生活的目的就为追求幸福,也就是说,寻求某种利益。教育应该是生活的准备。而在这一领域,我们的文化已搁浅。我们的教育、政治和经济,只能把我们导向战争。我们的医学,并不能为我们排除疾病。我们的宗教,也未能消除高利贷和盗窃。我们主张人道主义,尽管如此,我们的舆论仍在赞许狩猎的野蛮运动。我们的时代的进步,不过是机器的进步,是无线
1986年05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朱佩荣;
<正> 记者:安德烈·彼得罗维奇,可以认为,《文学报》的读者都很好地读过您在《真理报》、《教师报》、《星期周刊》及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因此他们都很了解您的观点,把您认做是学校教育电子计算机化的热情捍卫者。他们都知道您的提法:"程序设计——第二次扫盲"。对于您的这个提法,我听到过人们的种种议论,新事物的热心支持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怀疑论者反对它,他们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自动化控制体系,现
1986年05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 З·易卜拉欣莫娃;林火;
<正> 有一天,我与科学院院土尤·叶·涅斯捷里欣曾进行过一次大致如下的谈话。"现在,"——他对我说,——"您就已经有可能做到拥有一个在家里整理加工您的文稿的系统装置,而根本不需要打字机。您可以比过去更有效10倍地处理您的一切文稿"。我不大相信地说:"可是我就是坐在我的‘手指’打字机面前也常常会陷入冥思苦想的境地。思维的速
1986年05期 41-4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М.И.马赫穆托夫;张定璋;
苏联教育科学院的学术刊物《苏维埃教育学》,从1986年第2期起开辟专栏讨论课堂教学(课)的问题,该专栏的标题是《今天和明天的课》。以后将连续发表著名学者参加讨论的文章,这里译载的是第一篇。原编者按语中说:"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给教养和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带来了重大变化。要扩大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范围,要保证授业的高理论水平并且预防学生负担过重,要实现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形成学生的高度的组织独立性和认识独立性。——所有这些任务和其他许多任务的解决,都要求在教学结构上、首先是课的安排上做出质的改变,因为课过去和现在仍旧是教学教育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今天的课的特点是什么?课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发展前景如何?课与教养的其他形式和手段有何联系?课的教学法如何阐释?课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何影响?为了探讨今天学者们和实际工作者们颇为关心的一系列问题,编辑部开辟《今天和明天的课。的专栏讨论。"我们认为,在我国的学校里,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把课上好。教师搞好教学的基本功也在于此。今后本刊将选登苏联这场讨论的重要文章,供我国读者参考。
1986年05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周林;朱家雄;
<正> 1927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卫生教育》这一文件,成了引进美国的卫生教育的导火线。根据这一文件,卫生教育由"卫生训练"和"卫生教学"两部分组成,其目的是:(1)养成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好习惯;(2)传授健康所必需的知识;(3)对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并不断提高。可见健康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习惯在当时就已提出了,这些直到现在仍在沿用。1936年美国的卫生教育家特纳(C.E.Turner)博士
1986年05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杜殿坤;
1985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公布了新的《苏共党纲》草案、《苏联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及到200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等文件,付诸全民讨论。在国民教育方面,《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一个"圆桌会议",约请一些学者、教育工作者座谈。"圆桌会议"上发言的人数较多,发言纪要也较长。本文加以节译。会议就以下六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六个问题是原编者所加):(1)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教养内容的变化;(2)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的保证;(3)对科技进步的参加者——人的要求提高了;(4)完善教学教育过程;(5)向普及职业教育过渡的问题;(6)提高科学在年轻一代教育中的作用。
1986年05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 张可明;
<正> 作为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一个合作研究单位,第戎大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所现在是法国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心之一。从该研究所的活动,我们不能看到法国教育经济学界目前优先研究的课题。根据最近收到的资料,该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有三大领域:对教育系统进行经济分析;人力资源与发展;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一、对教育系统进行经济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是从三方面展开
1986年05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