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的迷误与出路The Myth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姜勇
摘要(Abstract):
教育现象学业已成为近十多年来国内教育学界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我们遗憾地发现存在着误读、误解、误用现象学基本精神的现象,一些研究并没有真正坚持运用现象学的基本立场、独特眼光和科学方法,反而跌入了一条令人堪忧的"迷途"。回到胡塞尔的本义来开展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意味着三点。其一,教育现象学的根本使命是使教育摆脱远离精神的危机,从"实证科学"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走向"精神科学"的欢愉,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关涉内在心灵的学科。其二,教育现象学运用的是"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经典、传统、独特、基本的研究理路,"直观"地洞悉与把握教育的规律,特别是为教育本质的"自我明证"开辟场地,腾出空间与诉诸时间,从而让教育真正进入"澄明"的境地。真正的教育现象学遵循的重要路径是"活验",而不是心理学的"体验",因为它要与对象"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对于人来说是"交往",对于物来说则是"运用",也就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在手使用"。其三,教育现象学在方法上不是传统的"主我—客我"二元论的"反思",而是追求教育研究过程中的"自身意识"。"自身意识"是"非反思性"的,与它所意识的东西是共存的。它对自身的认识靠的不是"反思",而是与之共在、与之共存、与之共生、与之共行。因此,它是"随行而识""随行而悟""随行而感""随行而念"的"热思",而不是做后才识的"冷思"。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现象学;胡塞尔;活验;自身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姜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攀峰,曹冉.教育现象学研究问题述评[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5-29.
- [2]刘洁.现象学教育学之源——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教育研究,2012(9):152-157.
- [3][5][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9.
- [4][19]朱小蔓,何蓉.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兼论教师的教育现象学反思写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6):1-4.
- [6]李云飞.胡塞尔的超源观初探——从现象学还原与先验构造的关系入思[J].现代哲学,2009(3)100-105.
-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0.
- [8]倪梁康.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91.
- [9]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J].江苏教育研究,2008(9):3-8.
- [10]邹海燕.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40-43.
- [11]张典.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09(5):117-121.
- [12]李朝东.现象学的哲学观——兼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差异[J].哲学研究,2009(8):89-92.
- [13][印度]克里希那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62.
- [14]姜勇,戴乃恩.论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的有限性: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35-39.
- [15]王鸿生.胡塞尔现象学:叙事伦理的奠基与预演[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7.
- [16]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
- [17][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44.
- [18]胡君进.论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对现象学的背弃[J].教育学报,2016(3):3-10.
- [20]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3):4-7.
- [21]王萍.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J].教育科学,2008(6):70-74.
- [22][24]张任之.论胡塞尔现象学中自身意识的反思模式[J].世界哲学,2015(1):72-84.
- [23]张祥龙.什么是现象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6(5):1-10.
- (1)《浮士德》第一部分,1976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