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2018, v.47;No.367(02) 49-5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教育现象学的迷误与出路
The Myth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姜勇

摘要(Abstract):

教育现象学业已成为近十多年来国内教育学界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我们遗憾地发现存在着误读、误解、误用现象学基本精神的现象,一些研究并没有真正坚持运用现象学的基本立场、独特眼光和科学方法,反而跌入了一条令人堪忧的"迷途"。回到胡塞尔的本义来开展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意味着三点。其一,教育现象学的根本使命是使教育摆脱远离精神的危机,从"实证科学"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走向"精神科学"的欢愉,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关涉内在心灵的学科。其二,教育现象学运用的是"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经典、传统、独特、基本的研究理路,"直观"地洞悉与把握教育的规律,特别是为教育本质的"自我明证"开辟场地,腾出空间与诉诸时间,从而让教育真正进入"澄明"的境地。真正的教育现象学遵循的重要路径是"活验",而不是心理学的"体验",因为它要与对象"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对于人来说是"交往",对于物来说则是"运用",也就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在手使用"。其三,教育现象学在方法上不是传统的"主我—客我"二元论的"反思",而是追求教育研究过程中的"自身意识"。"自身意识"是"非反思性"的,与它所意识的东西是共存的。它对自身的认识靠的不是"反思",而是与之共在、与之共存、与之共生、与之共行。因此,它是"随行而识""随行而悟""随行而感""随行而念"的"热思",而不是做后才识的"冷思"。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现象学;胡塞尔;活验;自身意识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姜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