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行动中的“教育史学”问题——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选编过程纪事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ssues of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in Action: The Recorded Ev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 Anthology”Edited by Meng Xiancheng
陈桂生
摘要(Abstract):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孟宪承教授受命选编文科教材中两部中国教育历史教材。编者原本参照发达地区同类选本的先例,选编专业性质的教育历史文集,力求按照现代教育思维和学术规范,解决教育历史资料选择与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中国教育历史状况相当特殊,就连历史上教育专文、专论的寻求,也成为文稿选择中的难题,更何况作为文科教材,还存在适合现代中国教育时宜问题。因此,客观上存在专业研究的方向同按照专业标准与学术规范选择文稿可能性的矛盾。鉴于《文选》编辑过程中遇到和解决或有待解决的难题,也属一般教育历史研究中无法规避的问题,故在此意义上,《文选》编辑的实践,堪称行动中的"教育史学"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历史;教育历史专业研究;师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桂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8年1月-1958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0.
- [2]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陆定一.陆定一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87.
- [3]毛泽东.湖南改造促进会复曾毅书(1920年6月23日)[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8月-1920年11月)[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88.
- [4]毛泽东.发起文化书社(1920年7月31日)[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8月-1920年11月)[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98.
- [5]毛泽东.释疑(1920年9月27日)[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8月-1920年11月)[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19.
- [6]陈桂生.历史上的教育学“中国化”现象[A].陈桂生.教育学问题[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23-224.
- [7]陈桂生.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略议教育学的基本概念[J].教育学报,2018(1):3-12.
- [8][9]萧承慎.教学法三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7,77-84.
- [10][美]库姆斯.教育改革的新假设[A].施良方,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73-274.
- [11]陈桂生,张礼永.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师说”辨析[J].教育研究,2015(9):129-137.
- [12]陈桂生.师资文化研究旨趣[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7):173-179.
- (1)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璠、周子美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419 —428页。后来的版本已把这一节删去。
- (1)我国《诗经》时代,即已分别声调,一字多声,一词多义。齐梁时期才以平上去入为字类的调名,总称“四声”。
- (1)萧承慎的《教学法三讲》,原为1940年应湖北省教育厅之邀,在“国民教育干部人员教育学术讲习班”的讲义(题为“教师之基本素养三讲”)。此讲义是从作者在复旦大学执教期间(1938—1951)自编《普通教学法原理》(讲义,未刊稿)中抽取出来的文章。该讲义长期失传,经萧门弟子瞿葆奎大海捞针般地搜寻,并经他的推荐,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 (1)系列《师说》的要义,参见陈桂生、张礼永:《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