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追问
李召存
摘要(Abstract):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关键词(KeyWords): 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意义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召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155
- [2] 叶谰.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漫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々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上的讲话,上海:2005年8月19-21日
- [3]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00
- [4]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7. 129
- [5] 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42
- [6]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肩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 [7] 阿普尔·国家权力与法定知识的政治学.马和民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2)
- [8] 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 [9] 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控制.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序言
- [10] Hlebowitsh,P.S.(1993) .Radical Curriculum Theory Reconsidered:A historical approach.New York:Teachers College,41.
- [11] 金岳霖.论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6
- [12]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92
- [13] 钟启泉.“知识教学”辨.第八界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论文集,杭州:2006年10月26-27日
- [14]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5
- [15] 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75
- [16] 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1
- [17] 赫斯特.博雅教育与知识的性质.张云高译.吴棠校.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