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个人性的缺失与回归
王强
摘要(Abstract):
"客观主义"知识论者对"知识个人性"的漠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知识论的历史渊源很深。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的个人性"曾经一度缺失,但进入20世纪以来,呼唤"知识个人性回归"的声音占了主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中,"知识个人性"却倍受关注,因此说当前课程改革提倡对"知识个人性"关注,符合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文化、且顺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KeyWords): 知识论;知识个人性;主客二元对立;回归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
作者(Author): 王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2] [6] 刘硕“重建知识概念”辨.教育学报,2006(1) :49
- [3] [7] [8] 刘硕“重建学习概念”辨、教育学报,2007(1) :3-4
- [4] 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全球教育展望,2006(5) :32
- [5] 冯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学术月刊,1995(6) :3-23
- [9] 吕旭龙.论知识定义的困境与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 :47-51
- [10] [11] 钟启泉.知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全球教育展望,1996(2) :6-13
- [12] 庄朝晖.佛教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若干比较.见:http://www.frchina.net/data
- [1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译丛,1986(3) :57. 58
- [14] 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阐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见:http://www.eflss.net.cn/chinese/sll-zxs/faeu/yangxuego
- [15] 童辉杰.论广义诠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8) :40-44
- [16] 束景南.朱熹的“理-分殊”及其认识论指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
- [17]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294. 295
- [1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1
- [19] [20] [21] 张继清.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新东方2001年2月.见:http://www.xiaocao.com/thesis/class6/class7/200512/10320. html
- [22]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2006(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