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钟启泉
摘要(Abstract):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长期以来"目中无人",误导了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素质教育需要寻求评价观念与评价体制的根本转型: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人性化课程评价是对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批判和超越,是从"学历社会"走向"学力社会"的新时代所需要的。本文试图探讨"人性化课程评价"的时代特色、教育价值及其基本特征,旨在为"人性化课程评价"的概念提供一种解释。
关键词(KeyWords):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人性化课程评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钟启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辛普森(E.L.Simpson)在她的《人性化教育:一种解释》(Humanistic Education:an interpretation.Ballinger,1976)中开宗明义地区分了三种教育:“反人性化教育”、“伪人性化教育”、“真人性化教育”。所谓“反人性化教育”是指,教育者信奉这样的教育信念:人的教育目的与目标不是从人自身的内部,而是从外部的某种权威赋予的。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基于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待,眼前的体验过程是全然被无视的。人与动物一样,是恶的本能所驱动的存在,而社会就是弹压这种“兽”的猖獗而形成相互制约的、俨然有序的金字塔。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形成可以支撑每一个人成长的相互合作的共同体,而是形成一种借助对权威的服从来维持的社会集体。所谓“伪人性化教育”和“反人性化教育”恰恰相反,在这里,既忽略了过去与未来,也把传统积累起来的智慧当作无用的东西丢弃了。社会集体并不是带来亲密性和合作性的组织,而不过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罢了。这里所谓的“人性”不过是一种无视他人,只关注自己的业绩与地位的极端个人主义者而已。所谓“真人性化教育”具有如下五种基本认识。第一,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主体积极地探究认识客体的过程。学习者借助这种学习来调控自己的生活,获得作为一个世界舞台上的演技者的能力。第二,传统、信念和价值观需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加以有选择地保持、变革、修正。第三,仅仅着眼于情感、精神、合理性的智慧能力、发现与价值之中的某一个要素是不充分的,因为这些要素是跟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第四,每一个人直面的现实,尽管是以现今的体验为基础的,但也是面向未来、背负过去的。由此,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此时此地”。第五,不要忘记,自律性是在同社会集体交融的场合才能发挥出来的;创造性不是在为私而是在为公的探求中才能实现的。参见木尾田叡一编《教育的人性化》(日本人间教育协议会特刊)1989年版第9-10页。
- [1]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学历”具有三种价值:其一,工具价值。指的是作为一定的学习成果的学历有助于从事一定的职业角色。诸如医生、律师和教师。其二,秩序价值,一旦取得学历,可以保障其终身拥有一定的资格。这是一种归属地位的保证书。这样,学历便具有依其高低把人加以“分层化”的作用。其三,选拔价值。选拔价值意味着旨在实现工具价值与秩序价值,而选拔稀缺人才的意义。上述三种价值“三位一体”,便构成“学历主义”,崇尚“学历主义”的社会便是“学历社会”。参见奥田真丈等主编《现代学校教育大事典》东京行政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01-403页。
- [1]当评价活动普及之时,需要“评价的评价”。世间不存在唯一的绝对的评价步骤。为了提高课程评价的质素以及评价者的质素,“由别的评价者B去评价A做出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说,跟实验结果的追踪实验一样,课程评价的结果也需要“追踪评价”,亦称“元评价”。参见田中统治等著《课程评价入门》东京劲草书房2009年版第45页。
- [1][12][日]田中统治、根津朋实.课程评价入门[M].东京:劲草书房,2009:31,22-24.
- [2][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6.
- [3][日]菊地良辅.学力的构图[M].民众社,1992:95-96.
- [4][美]托宾.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
- [5][日]长尾彰夫.基于“学校文化”批判的课程改革[M].东京:明治图书,1996:129.
- [6][日]田中耕治.新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理论编)[M].东京:日本标准出版公司,2002:24-30.
- [7][美]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26.
- [8][日]木尾田一.教育评价入门[M].东京:协同出版公司,2007:122-126.
- [9][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0.
- [10][美]R.P.Dore.学历社会:新的文明病[M].松居弘道译.东京:岩波书店,1978.
- [11][日]安彦忠彦.以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改革[M].东京:明治图书,200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