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公正与学校教育
高德胜
摘要(Abstract):
性别公正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从实然看,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教师行为等多种维度再现、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正。在性别问题上,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构性质的两个循环。性别公正价值的追求,需要从两个循环同时开始。学校作为自觉的文化机构,应该首先从自己这一小循环开始,通过多种努力追求性别公正的实现,并由此撬动社会文化这一大循环的变化。
关键词(KeyWords): 学校教育;性别公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高德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参见郑新蓉《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本文对原图稍有修订。
- [1]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王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85-186
- [2]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5-6
- [3] 沈奕斐著.被建构的女性--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
- [4] [12] 卡拉·亨德森等著.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刘耳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87
- [5] [20] [21] 巴巴拉·阿内尔著.政治学与女性主义.郭夏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6. 17-18. 20
- [6] 安东尼·吉登斯著.杜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1-102
- [7] Virginia Hdd(1993) .Feminist Moral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 [8] 西美尔.性别问题中的相对与绝对.刘小枫.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90
- [9] 西美尔.女性文化.刘小枫.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51
- [10] 西美尔.卖弄风情的心理学.刘小枫.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43
- [11] 苏珊·布朗米勒著.女性特质.徐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34
- [13] 伊-巴丹特尔著.男女论.陈伏保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232
- [14] 佟新著.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
- [15] 皮埃尔·布迪厄著.男性统治.刘晖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00
- [16] Seymour,E.(1995) .The loss of women from science,mathematics,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An explanatory account.Science Education,74,437-473.
- [17] [18] 朱丽亚·T.伍德著.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等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0-88. 158
- [19] 刘静.迈向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论女性主义对欧美教师教育实践的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6(3) :40-44
- [22] 乔尔·斯普林格著.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8
- [23] 卢梭著.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32-533
- [24] 郑新蓉著.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