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Looking at the Value Expectation of Chinese Key Competencies from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郑桂华
摘要(Abstract):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描述,是语文教育观的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受国际课程改革思潮影响,也是我国语文教育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既要立于国际教育变革的大背景,更要反思我国百年来现代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史是不断被批评的历史,也是语文教育学科不断适应与自我建构的历史。当前,语文教育面临脱离言语实践活动、学习时间被强势学科挤压和阅读方式冲击等三大挑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能否有效回应这些挑战,将给人们留下无限期待。
关键词(KeyWords):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科学化;工具性;人文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郑桂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
- [2]武玉鹏,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
- [3]曾毅.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演变之研究[J].教育评论,2006(4):89.
-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4.
- [5]雷沛鸿.工读主义与普及教育[A].雷沛鸿.基础教育思想与教育论文选读[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43.
- [6][7]吴履平.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A].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4-325;334.
- [8]袁振国.当代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20.
- [9]张鸿苓,等.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01:15,16.
- [10]文汇报编辑部.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N].文汇报,1961-12-3(1).
- [11]姚富根,张厚感,顾振标.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报告(二)[A].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 [12]刘国正.答语文战线问[A].刘国正.语文教学谈[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35.
- [13]张志公,田小琳,黄成稳.语文教学需要大力提高效率-泛论语文教学科学化和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的问题[J].中国语文,1978(1):3.
- [14]张志公.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的发言[A].语文教学在前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1.
- [15]张定远.中学著名语文特技教师教育思想精粹[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3-4.
- [16]陆继椿.语文教学新探---“双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
- [17]周正逵.把语文教学从标准化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J].课程·教材·教法,1999(3):21.
- [18]国家教育委员会学生管理司.标准化考试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1.
- [19]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3(1):12.
- [20]喻旭初.语文教学必须大反形式主义[J].语文学习,1993(1):15.
- [21]顾黄初.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9):1.
- [22]于漪.“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J].人民教育,1998(6):2.
- [23]王尚文.呼唤语文教学观念的大讨论---“北京文学”效应感言[A].中国语文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36-137.
- [24]陈瑞衡,郭勋友.也谈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A].语文教学问题[C].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79:27.
- [25]于漪.“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J].人民教育,1998(6):2.
- [26]于漪.有点新思考新作为[J].语文学习,2018(1):9.
- [27]爱新觉罗·溥筠,李象乾,杨世长.标准化训练与教学高中语文第一册[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1-2.
- [28][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9.
- [30]阮真.怎样方能改进现在的中学国文教学[A].饶杰腾.民国语文教学研究丛书·总论卷[C].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05.
- [31]周予同.新制中学的国文课程[A].饶杰腾.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争论卷[C].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7.
- [32]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A].饶杰腾.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争论卷[C].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5.
- (1)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语文学科曾先后使用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本文因论述的内容不涉及名称及含义的差异,故除了过去的教材、文献中保留原来的名称外,其他均以“语文”称之。
- (2)不同时期颁布的课程标准名称不尽相同,除1904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用“章程”外、还有“规则”“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等,它们承担的都是课程标准的功能,故此文都统称课程标准。
- (3)1988年起,上海推出三种课型:基础课、选修课、拓展课,与阮真在30年代提出的“主要学程、辅助学程、特设学程”在功能、构架颇为相似。
- (1)很多人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语文教育单独化作一个时期。本文认为,除了开头两年的极端情况,在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文革语文与17年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为了行文简要此文将两段时期合二为一。
- (2)分科实验从56年秋季开始,到1959年停止。许多人认为,分科是语文课程盲目学习苏联的结果。其实,欧美不少国家也有将语文分为文学、语言甚至写作等科目的设置,因此,分科问题不在于学谁,而是看是否适合。
- (1)分别见《语文学习》1995年6期,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1996年4月15日文汇报第9版,于漪、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
- (2)报告人分别为张鸿苓,陈金明,张定远,苏立康,见《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