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及其变迁——基于“集体意识”理论的社会学分析The cultural impetus and changes of rural teachers' flow——Soci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石亚兵
摘要(Abstract):
乡村社会的整体变迁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乡村教师流动动力的研究需超越已有理论研究范式,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在本研究中,这种视角是基于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视角,即以乡村社会"集体意识"变迁为分析框架,认识不同时期构成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具而言之,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经历了"礼"、"个人主义"和"迷茫漂泊感"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这三种"集体意识"分别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出现"坚守"、"单向流动"与"无序流动"三种对应形态。
关键词(KeyWords): 乡村社会;教师流动;集体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FA160040
作者(Author): 石亚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谢延龙.我国教师流动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5(22):21.
- [2]娄立志,刘文文.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与应对[J].教师教育研究,2016(2):76-78.
- [3]吴康宁.社会变迁对教育变迁的影响: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2):80.
- [4]董泽芳,王彦斌.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13.
- [5]乐章,涂丽.乡村发展、乡村秩序与乡村社会变迁——基于十省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5(4):101.
- [6]谭光鼎,等.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0.
- [7]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2015(7):94.
- [8][9]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6-7.
- [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1.
- [11]赫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 [12]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42.
- [13]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46.
- [1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经济司编.个体工商业政策法规汇编(二)[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7:182.
- [15]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J].伦理学研究,2003(6):89.
- [16]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2.
- [17]潘九根,钟昭锋,曾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路径分析[J].求实,2006(12):69.
- [18]石亚兵.乡村青年教师的”闲暇消费”[N].中国教育报,2016-6-2(7).
- [19][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M].吴小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