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典型一天的制度分析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ypical Life of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a Day
王富伟,胡媛媛,赵树贤
摘要(Abstract):
通过描绘一个典型形象,我们发现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琐碎而又繁忙,以致他们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学习。借用时间社会学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教师之忙"具有时间长、密度大和自主性低的特征;而教师的教学工作仅占其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其他则为班主任工作和学校指令工作所占据。采用制度分析的视角,分别从小学教师的职业惯例、行政管理和社会期待三个角度对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是求全责备的总体教育制度安排导致了教师的例行繁忙却又无从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应反思教育制度安排的预期外后果。
关键词(KeyWords): 小学教师;忙;时间分配;制度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教师文化变革与学校治理”(项目批准号:BBA14028)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王富伟,胡媛媛,赵树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4][20]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7(2):56-60.
- [2]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上海市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调研”课题组.读书,教师的态度:上海市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2014(B):12.
- [3][美]哈里·F.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里的那个人[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6-28.
- [4]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3):100-105.
- [5]林小英.促进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47-72.
- [6][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第二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7][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42.
- [8]徐时仪.“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J].中国语文,2004(2):161-166.
- [9]贡南华.论忙与闲---进入当代精神的一个路径[J].社会科学,2009(11):105-112.
- [10][12]Baker,Phyllis L.Bored and Busy:Sociology of Knowledge of Clerical Workers[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92(3):489-503.
- [11]Gershuny,Jonathan.Busyness as the Badge of Honour for the New Superordinate Working Class[J].Social Research,2005(2):287-314.
- [13]Perlow,Leslie A.The Time Famine:Toward a Sociology of Work Tim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1):57-81.
- [15]李镇西.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R].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2017-7-5.
- [16]萧玲.跟踪高老师---一个小学教师一天工作量的调查[J].江苏教育,2001(20):4-6.
- [17]郑晋鸣,刘桂清.该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了[N].光明日报,2008-1-18(2).
- [18]吴非.教师“忙”和“累”何时能缓解[N].中国教师报,2015-2-11(3).
- [19]赵钱森.志业与职业的困顿---基于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的课堂观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6(6):58-64.
- [2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 [22]Hargreaves,Andy.Four Ag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J].Teachers and Teaching:History and Practice,2000(2):151-182.
- [23]李琼,张国礼,周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97-103.
- [24]董薇,赵玉芳,彭杜宏.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8-21.
- [25]程艳红.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5-49.
- [26]钟启泉,刘薇.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40-47.
- [27]丁炜.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J].教育评论,2001(3):4-6.
- [28]盛宾.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9-152.
- [29]Meyer,John W.&Brian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2):340-363.
- (1)赵树贤为本文通讯作者。
- (2)学校有两个校区,分别称为北校和南校。
- (1)课题组成员除了本文的作者之外,还包括案例学校的校长和其他四位普通教师,课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都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特此致谢!
- (1)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教师个体面对制度安排时只会亦步亦趋,实际上,个体能动性和特定情境都会使制度影响发生变异,甚至会发生个体操纵制度的可能性,只不过这里我们重在勾画制度影响,所以只是暂时不予分析。
- (1)“很明显,辛老师上课娴熟,课堂控制和知识传授游刃有余。但对于知识探究还不够,很明显,空气的热胀冷缩大部分学生都是明白的,只不过大家又一起做了一个游戏而已,而对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却没展开讨论。对比欧老师的课,似乎课堂教学的大把精力放在了讲解“已会知识”上了,只不过是把语言、程序进行规范化”(课堂观察备忘录20170617)。
- (2)例如,一位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因为这几年教学,你像现在我班有一个叫薛刚的,他爸爸就是每次我在讲完数学一些知识或者题的时候回家,反正基本上每学期都有一两次,他爸爸会有一些观点和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类似于零到底算不算偶数啊,然后还有一些就是因数和倍数到底考虑不考虑负数啊这些”(访谈资料2014111307)。
- (1)访谈中一位老师提到,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她对孩子的态度:“其实我作为老师想跟家长们表达的就是您的孩子,其实我们就想说您的孩子哪哪不好直接说,但是现在不能这样说,家长不爱听,他会先说我觉得我们家孩子在这方面挺好的,那方面挺好的,所以这个话你往后就没法说了。”(访谈资料20141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