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国情的适应与创造
屠莉娅
摘要(Abstract):
进入改革发展的纵深时期,如何辨明理论和实践场域的"真"、"假"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成为匡正改革方向和务本求实的根本。本文从当前关于新课改的国情基础的质疑出发,以历史与事实为依据,从改革的基本方向、理论借鉴、策略选择等方面阐述改革对国情的具体适应和创造性发展,试图努力标明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论争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新课程改革;国情;适应与创造;批判;发展取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屠莉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黄宗显.教改十年的省思与展望.台南.教育研究月刊,2003(10) :114
- [2] 迈克尔.富兰著.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28
- [3]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教育研究,2002(11) :9
- [4] 相关论述参见王本陆:中国基础教育必须推倒重建吗.当代教育科学,2006(4) :3.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8.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教育学报,2006(4) :5
- [5] 威廉.F.派纳.课程理解(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7
- [6] 参见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王策三等:留下一点反思的历史记录.教育学报,2005(2) ;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8)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 [7] 布赖恩.马吉著.波普尔、郭昌辉.郭超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55
- [8]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教育学报,2006(4) :5
- [9] 王本陆.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河北教育,2006(11) :9
- [10] [18] 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27
- [11] 骆玲芳、崔允漷主编.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6
- [12] [13] 参考 Howard A.Ozmon & Samuel M.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石中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14-324. 325-352
- [14] [15] 艾伦.C.奥恩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2:203
- [16] 钟启泉.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上海教育(半月刊),2006(5) :3
- [17] 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社会科学辑刊.2000(1) :15
- [19] 秦玉友.课程政策的文本趋同与文化反思.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1) :140
- [20] 王元化.论传统与反传统.选自《大学人文读本之人与国家》,2001. 68-69
- [2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14
- [22] [23] 迈克尔.富兰著.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38
- [24]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3
- [25] 肖雪慧.寂寞的思考.见:http://hi.baidu.com/lawyeraaa/blog/item/50a579341abf7d4f241f1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