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隐喻的教育学意义缺失与超越
王洪席,郝德永
摘要(Abstract):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课程;隐喻;教育学意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洪席,郝德永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转引自石中英.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1-47
- [2] 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5-29
- [3] 折延东、龙宝新.隐喻在教育理论研究体系重构中的作用.教育评论,2004(2) :10-12
- [4]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 :37-40
- [5] 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辩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10
- [6] 汪霞.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比较教育研究,2003(8) :60-64
- [7] 刘小禾.“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基本关系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5) :119-124
- [8] 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68
- [9] 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8
- [10] [11]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250
- [12] [13] [美]小威廉姆·E·多尔、[澳]诺尔·高夫主编,课程愿景.张文军、张华、余洁、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48、 353
- [14] 高伟.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着的“隐喻”全球教育展望.2002(2) :47-51
- [15] 雪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见:http://www.eyedu.com.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