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育德的实证研究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Situation in School on Students' Morality
张添翼,杜时忠,连帅磊
摘要(Abstract):
为探讨学校制度如何影响学生品德,本研究以制度情境观为理论基础,以民主化、道德化为作用机制,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量表以及自编的学校制度情境量表、民主化量表、道德化认知量表、道德行为经验量表、假设情境—道德认知量表和假设情境—道德行为倾向量表对7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初中生道德;(2)学校制度情境的民主化程度和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是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两个重要维度;(3)民主化程度对初中生道德行为影响更大,道德化认知对假设公平情境的认知影响更大;(4)学校制度情境对初中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大于对道德认知、道德敏感性的影响;(5)无论是认知情境还是行为情境,学校制度情境的道德性越明显,对学生的品德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学校制度情境影响学生品德的心理机制,建议推进学校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加强学生的道德化认知教育。
关键词(KeyWords): 制度育德;制度情境;道德化;民主化;学生品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制度育德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项目编号:CEA190263);;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制度德育论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张添翼,杜时忠,连帅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杜时忠.制度何以育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
- [2][11][17][18] 张添翼,杜时忠.再论制度何以育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12-15.
- [3] 傅淳华.学校制度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71-87.
- [4]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2.
- [5]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5.
- [6] 冯永刚.制度道德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0-67.
- [7] 刘任丰.从《条例》看学校制度的程序正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9-31.
- [8] 张敏.学校制度生活与公民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3-111.
- [9] 卢旭.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德育制度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27-29.
- [10] 张添翼.论学校制度建构中的学生参与品质及其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6(2):8-11.
- [12] Rest,J.& Narvaze,D.Postconventional Moral Thinking:A Neo-Kohlbergian Approach[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9:101.
- [13]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47.
- [14]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 [15] 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105-111.
- [16] Hayes,A.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3(3):335-337.
- (1)本研究并未对作为因变量的“品德”做去情境的系统性测量,而是集中于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学生在具有显著道德意义的已经验的学校制度情境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其二,学生在具有显著公平意义的假设性(未经验的)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公平认知;其三,学生在具有显著公平意义的假设性(未经验的)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公平行为倾向;其四,学生的倾向性道德敏感性。
- (2)“潜道德情境认知”表示的是由于情境的道德性质并不十分明显,学生可能将其判断为非道德情境,但不排除将其判断为道德情境的可能。例题如“如果学校规定男生必须寸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我觉得无所谓”,下述“潜道德情境行为倾向”亦同。
- (3)道德化认知指的是主体将外在情境或情境中的任意要素判断为道德的,而非习俗的、私人的。其理论基础是特里尔等人提出的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由于学生日常经验大量的社会情境,以情境为单位,在认知的意义上就存在着一个所有社会情境的道德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