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审视凯洛夫教育学
王艳玲
摘要(Abstract):
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凯洛夫教育学,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学术视野和教育水平,今天看来,它已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凯洛夫教育学中诸多观点与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背离,提出我们需要立足于教师专业形象的变革重建我国教育学。
关键词(KeyWords): 教师专业发展;凯洛夫教育学;儿童为本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云南师范大学张晓霞教授主持的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1085-13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王艳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共有三版,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1948年版(凯洛夫著.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我国常称的“凯洛夫教育学”主要指的就是这一本《教育学》。但是,实际上,人们所说“凯洛夫教育学”其含义广泛,还包括前苏联同年代出版的其他几本《教育学》教科书、教育论著,以及来华的教育专家讲课的讲义,等,但它们在思想理论体系上是一致的,并以凯洛夫的《教育学》教科书为主要代表(见: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7)期),本文所指也主要是凯洛夫所著的《教育学》。
- [1][3][4][5]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76,33-34,77,126.
- [2][12][13][14][15][18][19]凯洛夫.《教育学》(上册)[M].沈颖,南致善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17,129,73,155,80,176-177,171.
- [6][9][1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9).
- [7][8]陈桂生.重评凯洛夫《教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 [10]周谷平,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传入中国始末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 [16][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6,108.
- [20]段发明.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8).
- [21]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 [22]朱自强.“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J].青年教师,2008(11).
- [23]张笛梅.在创新的思维中再造教育学——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评介[N].中国教育报,200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