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韦禾
摘要(Abstract):
本文从性别研究与教育研究的关系入手,具体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性别文化与教材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性别研究对定位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意义启示。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韦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王政(2000) .“导读研讨”.载杜芳琴主编.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 [2] [15] 崔少元(2001)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一种思维和策略的转向”.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
- [3] Vina Mazumdar(2000) .“教育与农村妇女:一种可供选择的视角”.杜芳琴主编.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 [4] [16] 郑新蓉(2000) .妇女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和实践.载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判与重建.北京:三联书店.
- [5] 刘力(2000) .脑科学与教育--值得关注和拓展的研究领域.载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6] 印度,妇女地位委员会(1975) .建立平等.转引自杜芳琴主编.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 [7] 蔡宝琼(2000) .“教育与性别特质”.香港.信报.2000年10月3日.
- [8] 施寄青著(1993) .婚姻终结者.台湾:皇冠杂志社.
- [9] 加瑞·R.布鲁克斯,罗伯塔·L.纳特等著(2000) .架起两性世界的桥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0] 课题组(2001) .“性别与教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 张妙清,叶汉明,郭佩兰命编(1995) .性别学与妇女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12] 林小英(2001) .女教师性别角色意识研究.载杨钋,林小英编.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13] 卜卫(2000) .打破精神枷锁.载李小江等著.身临“奇”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14] 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200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17] 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2001) .比较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