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争的出路
王艳玲
摘要(Abstract):
本文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论争统称为课程论争。为澄清课程论争的特征,本文借助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文章认为,论者以"教学认识论"作为衡量课程教学理论的尺度,混淆理论发展的脉络,使课程论争呈现出明显的非对话性质。文章的最后部分阐发了作者对"课程论争可能出路"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KeyWords): “课程论争”;“教学认识论”;建构主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艳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2] [3] [26] [美]A·麦金太尔著.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 8-12. 7
- [4] [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1
- [5] [10] [15] [24] [25] 刘硕.“重建知识概念”辨.教育学报,2006(1)
- [6] [7] [16] [18] [29] 刘硕.“重建学习概念”辨.教育学报,2007(1)
- [8]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仃科学出版社,2001. 116
- [9] 高文.“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从总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11] [12] 柳士斌.教学生成论纲要--兼沦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3)
- [13]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 [14] 高文.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总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17] [21] 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5(6)
- [19]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 [20] 钟启泉.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教育研究,2006(5)
- [22] [27] [33] [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4,41
- [23] [英]戴维·伯姆.论对话.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28] [30] 石鸥.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2005(9)
- [31] [美]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译本序言).郑太年 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