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化研究: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研究意义之可能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Possibility of Searching Significance beyond the Small Sample Size
罗云,张雯闻
摘要(Abstract):
本文从《质化研究方法》课堂上学生的现实困惑出发,陈述了任何个体皆为时空关系意义脉络中的社会存在,因此,在质化的小样本研究中,都并非局限于个体主义的就事论事,质化研究需要将样本放置到其所在脉络中展开,还原微观个体与宏观脉络的实现关联,以此达致对现象的理解。也正因此,质化研究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意义成为可能。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意义如何实现?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范例进行剖析并给出了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质化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教育:政策发展与乡村学校实践的人类学考察”(项目批准号:17XNB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罗云,张雯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3][4]Flyvbjerg,B.Case Study[A].Denzin,N.K.&Lincoln,Y.S.The Sage Handbook of 4Qualitative Research(4th ed.)[C].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Singapore/Washington DC:SAGE,2011:385-405.
- [2]Stake,R.E.Qualitative Case Studies[A].Denzin,N.K.&Lincoln,Y.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C].Thousand Oaks,CA:Sage,2005:443-466.
- [5][12][13][27][30][34]应星.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9-63.
- [6][16][36]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18-130.
- [7]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 [8][9][10][2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北京:三联书店,2011.
- [11]应星.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71-75.
- [14]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 [1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 [17]Nagel,E.The Structure of Science:Problems in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1.
- [18]Berger,P.L.&Luckmann,T.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M].郑理民,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
- [19][21][33][美]莎兰·B·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M].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 [20]成虹飞.我为何要作行动研究?——一种研究关系的抉择[A].谢卧龙.质性研究[C].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 [22]Ragin,C.C.Constructing Social Research: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Method[M].Thousand Oak:Pine Forge Press,1994.
- [24]Ricoeur,P.Life in Quest of Narrative[A].Wood,D.On Paul Ricoeur: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on[C].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20-33.
- [25]Conle,C.The Rationality of Narrative i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1):21-33.
- [26][29]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28]渠敬东.破除“方法主义”迷信——中国学术自立的出路[J].文化纵横,2016(2):65-70.
- [31]吴康宁.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代序)[A].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3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35][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史少杰,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 [37]蓝佩嘉.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 [38]刘邵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 (1)在本研究中,质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定性研究皆为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因为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翻译,在引用文献时,本研究以尊重原文为基本原则,直接采用原文的概念表述。
- (1)应星在其《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中就指出,质性研究重在通过具有复杂性的叙事来揭示韦伯所谓“适合的”因果机制,因此,质性研究虽然有多种具体类型,但可以将质化研究称为广义上的叙事方法。
- (1)在此需要特别说明,本文虽然是基于给教育学院研究生所教授的《质化研究方法》课程的反思而来,但在此、包括下文援引的研究范例却多为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作品,其实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多年课程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学中,一方面,笔者个人认为教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之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本就相通,因此在范例选择上并没有刻意局限于特定学科或主题领域;另一方面,以笔者有限的阅读经验发现(可能受个人阅读范围和偏好影响而有失偏颇),在我国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科学学界,对质化研究方法的讨论、运用很多,各领域都积累了不少优秀成果,但在大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中,社会学、人类学领域多有研究在对该方法的把握上略显成熟,特别在文中所提及的“与既有理论对话”等方面有更清晰的体现,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就是涉及学校和教育问题的很好、甚至经典的研究,但因为很多经典研究并没有像类似博士论文发展而来的专著那样把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内容做明确陈述,以个人授课的经验看,如果仅就配合方法课程讲授、分析而言,这些经典未必是最恰当的材料,因此,出现了文中这样的研究范例援引状况。其实,无论是本处提及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还是后文提到的《浮生取义》《我的凉山兄弟》《跨国灰姑娘》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其作为本文延伸阅读材料。
- (1)当然,除了个案本身的复杂性,应星(2016)同时也指出,一个好的质化研究,还有赖于研究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以及敏锐的经验直觉,包括独特的生命体验,否则很可能只是把故事处理成既不说理又不动情的“材料”汇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