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整合及其推进策略——以新西兰为例

    刘宇;

    作为核心素养培育先发国家的典型,新西兰学校主要通过课程方案、科目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的课程整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推进过程中,新西兰注重为学校自主探索留出充足空间,其教育管理部门联合教育研究机构、大学、中小学相互协作,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案例,在教师和研究者之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利用评估及时把握进展和问题,对学校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新西兰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基于课程整合推动学校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需扩展整合范畴,形成支持学校核心素养培育的完整生态;加强纵向整合,为学校核心素养的持续培育提供依托;整合变革知识,打造促进学校核心素养培育的极度空间。

    2021年06期 v.50;No.407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课程统整的四个关键问题——日本食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王世娟;李秀菊;高慧琛;

    STEAM教育的浪潮让课程统整重受瞩目。实际上,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教育部就开始推广课程统整理念,但当初的改革构想至今仍未能实现。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基础教育教师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不够清晰,二是课程实施以一线教师在课堂的微观层面探索为主,未能形成有利于大规模推广的多层级协作体系。"食育"是日本课程统整成功落地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将从为何统整、谁来统整、统整什么、如何统整四个关键问题出发来解读日本食育课程统整体系,阐明其对我们当今构建自己的课程统整体系及对推动STEAM式课程统整落地的重要启示。

    2021年06期 v.50;No.407 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戏剧性教学:试论具身教学的进路

    周格;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具身教学的概念在教学语境下被提出。研究者们更加确信身体与世界的互动结果会带来学习结果的改变。具体而言,身体与教学空间的关系、身体与心智的互动关系,以及身体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都会影响学习。戏剧性教学中的身体是超日常存在的身体,是诗性的身体。在此前提下,学习者能够解放身体,主动性卷裹至一系列戏剧叙事,体认被重构的生活世界。文化环境因此被有条理、有结构、有组织地呈现。此时,戏剧性教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体认知识背后的文化。

    2021年06期 v.50;No.407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哲学与教育学互动关系视角下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再审视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2021年06期 v.50;No.407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学习研究与课堂转型

  • 认知负荷测量中的三大问题:构念、观察指标与解释

    王小明;

    测量认知负荷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明确认知负荷这一构念的内涵;确定认知负荷的可观察的行为指标;根据观察指标对认知负荷状况作出可靠且有效的解释。目前,对认知负荷内涵的阐释已从单纯依赖工作记忆的有限加工容量转向综合考虑工作记忆的有限加工容量与加工时间。采用学习者在有关认知负荷的自陈问卷上的反应、在次级任务上的表现以及学习期间的神经生理反应作为认知负荷的行为指标已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借助实验控制和因素分析的方法,这些行为指标与所测量的认知负荷及其类型之间已初步建立了可靠且有效的联系。未来认知负荷的测量可在明确相关认知负荷的定位、提高问卷法测量认知负荷类型的效度、运用神经生理反应动态地测量认知负荷、综合多种测量方法上有所发展。

    2021年06期 v.50;No.407 5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契约与私交:合作学习的关系逻辑

    常亚慧;万晓霞;

    合作学习不仅改善了既有课堂中单向度的师生交往,激发了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群体的协作能力,体现了新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研究基于社会关系理论,分析了合作学习运作的社会关系逻辑,探讨了不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与策略。研究发现,课堂规范维系的契约关系与同辈群体强私交关系的相互协调是促进学生主动合作、完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必要基础;契约关系构建了学生合作的规范,强私交关系为学生分享信息、达成能力互补创造了机会。研究尝试厘清合作学习运作的关系逻辑,力图为缓解学生之间的合作冲突提供可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支持。

    2021年06期 v.50;No.407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提问与问题——《论语》所见孔门弟子发问探析

    李林;

    "问—答"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方式,不仅在传统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还伴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介手段的演进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传统"语录体"教育文献的典型代表,《论语》中留存的孔门师生问对记录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意蕴。从"发问者"的角度阅读和分析《论语》,不仅有助于体察其文本的编撰特点,还可以得见孔门核心弟子群体的性格特点与才能倾向,也能据以考察弟子发问的方式及其关怀的重要主题,更可以对照解析孔子的应答方式与策略,以及经由此类师生问对,探析如何将原典儒学的基础命题与义理渐次展开。

    2021年06期 v.50;No.407 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 大数据时代小学数学精准教学评的整体优化

    唐彩斌;

    大数据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如何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做好小学数学精准教、学、评三方面的优化,课题组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探索,通过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开展三个项目研究:基于"超级画板"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运用"微课定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建"大数据平台"改变对教学的评价方式。项目相互独立,互为整体,有机融合成促进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整体优化方案,形成了系列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提供了整体解决新方案。

    2021年06期 v.50;No.407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儿童研究

  • 儿童教育的另一种制度化设计——基于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分析

    吴小玮;

    20世纪,少年儿童组织作为一种"对待儿童的独特方式"而逐步兴起。与学校这一制度化设计相互结合,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已然成为现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另一种制度化设计。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活动传承着红色基因,延续着光荣传统,儿童最早在这一组织中获得"接班人"的身份,"红领巾生活"深刻影响"接班人"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以改革促发展是许多社会组织做出的路径选择。少先队改革的"远景路线"主要在于践行集体教育理论,将少先队教育自下而上、由远及近地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

    2021年06期 v.50;No.407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刘倩倩;洪秀敏;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二孩家庭儿童的发展差异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保障,亦是贯彻落实人口新政配套政策体系的重要诉求。本研究以3818个二孩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社会能力显著高于头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显著低于头胎儿童;头胎儿童中,适应不良型占比最高;二胎儿童中,适应良好型和适应一般型占比较高;家庭环境和父母积极教养对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解释率均大于出生次序的解释率,且父母积极教养的解释率最高。为促进二孩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系统应协力共创适宜的教育环境。

    2021年06期 v.50;No.407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

    <正>主编:皮连生吴红耘副主编:杨心德王小明王映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小明副教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近期出版。本书由皮连生教授、吴红耘教授主编,系国内第一本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以及第一本以"学与教的心理学"命名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出版30年来多次修订,广受欢迎。第六版仍包括"教师与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三个部分,但对内容和版式都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新增了"重点概念"栏目,以帮助读者增进理解和学习。

    2021年06期 v.50;No.40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