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

特约稿

专家访谈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 论自由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夏惠贤;汪小丽;

    自由的基本含义是个体在没有外在的压迫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权利,其实质就是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因普遍处于自由匮乏状态.其健康成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分别从知识获取、创造力培养、道德品质生成以及生命本质彰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2008年04期 No.249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控制性教学批判与超越

    程良宏;苏勤;

    控制性教学是去学生主体在场的教学行为,表现为对学生身体和理智思维的强制。控制性教学的指导和支撑是预成论教学哲学和特殊认识论。生成性教学的建构是控制性教学的救赎与超越的可能途径。

    2008年04期 No.24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名师研究

  • 语文教师的使命

    于漪;

    语文教师的精神追求决定了教学思考和教学行为,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正确解读文本的依托,语文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触摸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琴弦,把师爱转化教育的力量。语文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让学生体验艺术的享受,是语文课的成功。

    2008年04期 No.249 21-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于漪的学术境界

    胡治华;

    于漪老师在50多年任教生涯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始终是一名教学一线的研究者。对于学科范畴的焦点问题,她带着强烈的理论渴求,从多学科视角,从培养人的全局去认识探讨,其学术人品的最大魅力是献身精神。

    2008年04期 No.249 26-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言说名师的专业历程

    董蓓菲;陈江月;郭琛晖;

    我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战研究的标志性人物于漪老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50年代末由教历史改教语文学科,1978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50多年来她从一名职场"新手"走向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师,其自主发展的理念、途径与方法,无疑对正处于模仿、独立、创新乃至形成风格的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2008年04期 No.24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课程与教学

  • “教养”辨析

    陈桂生;

    着重分析作为欧洲大陆德俄等社会—文化中作为教育基本概念的教养的要义,教养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教养和教育(狭义)的区别与联系,教养理论所表示的"课程"思路和英语国家课程思路的区别。

    2008年04期 No.249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学习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

    周加仙;

    学习科学是整合心智、脑与教育三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一个新兴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在学习科学领域,国际上至少设置了三种类型的课程:通识性课程;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神经科学与教育决策的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论文提出,我国在培养学习科学专业人才时,应该重视核心课程的开设,注重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保障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联合多个院系或者不同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008年04期 No.249 36-4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道德教育

  • 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

    庞学光;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2008年04期 No.24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张鲁宁;杨海燕;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8年04期 No.24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美国俄亥俄州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框架及启示

    周文叶;

    美国俄亥俄州在多年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周密的管理程序和实施细则,无论在考试的内容还是形式,考试的组织还是实施方面都有着丰厚的积累和独特的经验。本文对俄亥俄州的这些做法进行概述、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学生评价现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当前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2008年04期 No.249 55-6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新西兰全国资格评价框架及其启示

    汪贤泽;

    新西兰全国资格框架以统一的模块标准和成就标准作为学习结果认证的标准,实施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其评价过程既具有严格的全国一致性,同时又根据学习机构和学生的不同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对新西兰评价框架的研究有助于当下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2008年04期 No.249 61-6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澳大利亚的经验

    何珊云;

    澳大利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完整的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评价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本文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介绍了州层级的评价管理经验,以及教育改革背景下,澳大利亚的评价体系出现的新动向,以期为我国建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2008年04期 No.249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教师教育

  • 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

    肖正德;

    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时产生的一种愉悦和完美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改变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提高生命意识,激发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教师教学生活中,要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沉寂中唤醒,要让他们从"圣化"和"匠化"的角色定位回归到真实的"人"的定位,要让他们于充盈活力的"生命课堂"中焕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要让他们于自由的教学中诗意地栖居,要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的高峰体验。

    2008年04期 No.249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

    尹弘飚;

    伴随着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情绪革命",教育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教师情绪做了持续而深入的探索。通过把教师情绪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教育学者发展出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概念框架,如情绪地理学、情绪系谱学、情绪认识论等。无论对西方还是中国的教育研究来说,教师情绪都是一个蕴涵着丰富潜力的研究议题。

    2008年04期 No.249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走进中小学

会义综述